对官方困惑的一些回答。比较长就单独发了。

2022/11/21108 浏览综合
专业词该不该有:
首先问题走偏了。你自己也玩游戏,肯定也发现几乎每个游戏里都有一堆自造的名词,对玩家来说本质上和术语一样都属于生僻词,所以问题在于如何表达。在非常有限的内容里有大量非日常词汇,对非专业读者的阅读负担很大,不管你是术语还是什么也好,即使国内那些专业游戏设计者也常忽视这个问题;
第二这些生僻词是否正好卡在理解节点上,也许那些符号对黑洞理论确实不重要,但首先兴趣驱使的读者无法判断他是否重要,得出预设结论就是如果投入精力结果关键点看不懂,等于浪费时间。换句话说科普作者在阐述一个概念时,是否有绝对必要引入科学词汇,取决于他想表达什么,是表达自己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还是表达一个科学概念?举例来说,"黑洞可能是一个引力巨大的天体"。这句话不需要出现哪怕一个符号也能大致说明白。你得错误在于不分场合的套用同一个标准,即使文中举例表述过程中,也使用了“偏导符号”这种没必要的词汇,尽量用“数学/物理符号”这种日用词。我不知道你有否尝试看过跨专业的论文,如医学,生物,然后在abstract里也能看到一堆陌生术语和黑话时的心情如何——即使你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明知这些部分不影响阅读理解。如果有的话尽量避免让读者体会这种感觉。
其次即使读者完全有能力消化,这些非日常词汇依然严重的影响体验,词越多被打断的越频繁,读者不得不权衡还是否要继续。举个例子,那张原子的截图是纯文字,读者需要暂停并去回想原子概念,这对任何一个非从业者都是本能,与学历的关系其实不大,换句话说就像一个英语娴熟,但长期生活在中文环境的国人,看到英文时依然会暂停一样。而这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如果是更生疏一些的词呢?如果这些词再密集一些呢?你可能会想配图来解决,但我估计这个图八成又是原子核之类的非常专业的图,而我只会画几个不同的物体或生物,然后放大身体的一点,再放大这一点,然后标注最小的点叫原子。尽管这不精确,但足够准确和便于理解;;
第三不能假设用户如何,本质上这是个游戏,被吸引来的是游戏玩家而不是别的,人们完全可以纯粹出于好奇来体验。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你现在的心态是只想“筛选”自己擅长对付的听众或者说学生而不是用户,证据之一就是在实验部分写了一大堆“用户应该如何如何”。倒不是说不行,但结果就是你依然不理解为什么会两极分化,而用户也不理解既没有很好的阅读体验,游戏部分也不够有趣的设计思路。如果还要去查一堆东西,干嘛不直接看百科?而几个人会无聊到去看百科当休闲呢?筛到最后你当然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这是你作科普游戏的初衷吗?
科学实验内容深度和引导问题不知道点哪儿:
合在一起说。游戏设计的不完善,除了作为非专业的必然之外,主要还是上面说的挑用户心态,以至于你自己都写出来了答案却没意识。无论汉武大帝还是圣斗士,前提都足够吸引你,甚至有情怀才能让人自发的去琢磨。而你直接给用户扣了个“只能在教育认知范围内,不能从游戏去了解没见过的东西”的帽子,尽管你自己接下来的例子就表明自己是个典型的反例。可以说相当缺乏科学精神了。你也许不知道《原神》这个游戏甚至有人针对元素反应写了几万字的论文科普,里面包含了大堆函数公式,但你也许听说过《星际迷航》的爱好者自发的学习和普及克林贡语的例子。重点是,难度对于游戏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合理的阶梯设置,激励反馈,以及你能否提供足够的理由让人持续钻研——务必不要继续理解成可以在期刊上挂名,我相信愿意体会的人多数还是为了科学助力而来的,但目前的体验没能让人获得这种感受。至于这个游戏怎么打情怀,至少不是放一堆学者名字就可以的。如果你要走这个方向,我的建议是追求真实和还原历史。让玩家感到在追随,模仿先辈的工作和科学探索过程,而不是意义不明的卡通人。
另一个问题在于钻牛角尖,引导差并不必然等于选择强制引导,尽管这是最省事的。我打开游戏后直接蒙了,因为我根本没法分辨哪些是装饰,哪些是可点击区域。中间三个可疑的大图标似乎是操作部分,于是只好到处都点点试试看,在一大堆文字后就蒙圈的开始四选一,而帮助信息完全不足以解释发生了什么。换句话说,除了引导流程本身值得推敲外,是基础的美术和文字不足以提供应有的标识作用,是基础功能失效了而已,就像一个运行不良的信号灯。这种不知所措和你说开放世界缺乏引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想应该和你说的国外游戏也不是一个概念。
以上问题想清楚后,我想你会去思考的是如何以更有趣的方式表达。既然你选择游戏这个途径来表达,那么就像学者要尊重学术规范一样,尊重游戏的设计。
别的就不展开说了。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和同样在国内外高校都教过书的人,这个游戏的设计问题和很多科普新手常见的写作问题大差不大。但是你很“不幸”的还额外有教学经历,而科普和教学完全是两个思路,于是你同时踩了俩坑……试着抛开“教”的姿态,想象你在和熟人聊天试试看,也许会有帮助。
4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