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剧本—【由秦王政申引—姓与氏之探究】【3】
修改于2020/07/25333 浏览政史人文地
孔子不姓孔?
项羽不姓项?
屈原不姓屈?
百里奚不姓百里?
吕不韦不姓吕?
敬请收看
《左传·隐公八年》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意思是:无骇去世,羽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族氏。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族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族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这作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绩,就可以用官名作为族氏。也有以封邑为族氏的。”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作为族氏,就是展氏。
《通志·氏族略》载: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於文,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为妇人之称,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类,并称姓也。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虽子长、知几二良史,犹昧於此!
主流观点认为,姓的起源要早于氏,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姓以别婚姻,防止血亲通婚。氏以明贵贱。贵族才有氏,平民只有名字。
【先秦男子的称呼方式】:氏+名
而【公室男子】也可以以国名(身份)+名来称呼,比如公子小白
【女子的称呼方式】则为:名+姓,姓要后置。而女子的【名】
来源也很多,比如国名,丈夫的氏,谥号,自己的名字等等。
氏是可以变化的,氏的来源有很多,封地,封邑,官职,祖辈的字,王赐予的,等等。比如上文,鲁隐公赐展氏。
而通略志还特别指出一点,先秦贵族不能称呼其姓!!【文王昌】不能叫姬昌,【周公旦】不能叫姬旦,【齐桓公】不能叫姜小白。
举几个例子吧
【孔子】孔氏(“孔”来源于六世祖孔父嘉的字),子姓
【项羽】项氏,芈姓
【屈原】屈氏,芈姓
【百里奚】百里氏,姜姓
【孟明视】这位是百里奚的儿子,字孟明,名视,姜姓,也叫百里视,呃,史书就这么叫的,正常就是叫百里视。这样的字+名的叫法也有。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是孔氏,名纥,字叔梁。
【吕不韦】吕氏,姜姓
【商鞅】卫国公室,不出国叫公孙鞅,出了国叫卫鞅,秦孝公给他封于商地,于是最后叫商鞅。对了,他姓姬。
【赵武灵王】赵氏,嬴姓,名雍。
【智瑶】智氏,姬姓(这位就是被三家分晋的那位)《资治通鉴·周纪》

【董狐】文天祥正气歌:在晋董狐笔的董狐
《左传·晋灵公不君》
董氏,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姒姓

那女子呢
首先就是赵氏孤儿的母亲,
【赵庄姬】姬姓,赵是赵氏,庄是丈夫的谥号
【文嬴】秦国公主,嬴姓,谥号文
【庄姜】齐国公主,姜姓,庄是丈夫的谥号
【孟子】好像进来一个奇怪的....宋国公主,孟是排行,子姓。
【季芈畀我】楚国公主,季是排行,芈是姓,畀我是名字,《左传》里的,这个名字很特殊。
【秦穆姬】秦穆公的夫人,姬姓。
其实除了秦,齐,楚等国,大部分诸侯国都姓姬,所以你会见到一大堆,除了上文提到了,还有【蔡姬】,【郑姬】等等。这里的【姬】是人家的姓,而不是指什么姬妾。
姬姓诸侯国——燕,韩,赵,魏,鲁,卫,中山等等等等,燕国也是老公国了。
由此类推
秦国公主【某嬴】
齐国公主【某姜】
楚国公主【某芈】,叫芈月是不对的
燕韩赵魏等国公主【某姬】
【公室女】嫁到他国,如果是正室,那就是丈夫的国名+自己的姓
如果是侧室,就是本国的国名+姓
【褒姒】褒是褒国,姓姒
而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不太一样,赵是指赵国女子,出生地,这里的姬就是🈯美人。
而自战国末期,姓氏合流,逐渐就不再区别了。
然而刘邦也是有氏的,有排面的,祁姓刘氏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