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闲谈】貂蝉小课堂——古代军队经商危害有多大?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迷你军团》中,培养多时的英雄和士兵往往在几分钟能就能和敌方分出高低。在显示中也正是如此,军队的本质任务便是打仗。
虽然武功不振,但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盛,许多人对宋朝抱有很好的印象。那么,宋朝为什么会灭亡?有人认为坏在“军队经商”,可是宋朝又为什么会让其不务正业,推行“军队经商”之策呢?貂蝉今天就带大家一同来了解宋朝时期,军队经商带来的乱象。

【“破财消灾”的立国之策,导致军队异化】
常言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队是国家的台柱子。但是,宋朝却另辟蹊径,把“赚钱”当成了国家的台柱子,把“花钱买和平”作为了自己的立国之策。对于未收回的国土,宋朝决定花钱买回来:早在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攒下“封桩库”,打算用它将“幽云十六州”买回来;对于敌国的入侵,宋朝决定花钱请回去:“澶渊之盟”时宋真宗许诺,只要辽国退兵,每年送钱“虽百万亦可!”;对于武将的威胁,宋朝决定花钱摆平它:“杯酒释兵权”时宋太祖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既然宋朝把钱当作摆平安全威胁的立国之策,那么军队在安全上的作用自然就靠后了。不仅如此,“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作风四处蔓延下去,宋朝上上下下都卯足劲去想各种门道赚钱发财。流风所及,军队自然也不甘人后,慢慢地就由练兵为主向赚钱为主异化了。这种情况下,“军队经商”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重文轻武”的行政方针,导致军队弱化】
唐末五代之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皇帝也时常有性命之忧,当时的军阀声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武将夺权上位,因此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行政方针,对于武将严加防范。宋真宗亲自写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鼓励士子读书。与此同时,武将成为人们鄙视的行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民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流风所及,许多军兵甚至都是由罪犯充数,还在他们脸上刺字防止逃跑,士兵们经常被人骂道“贼配军”。这种方针,使得唐朝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尚武风气大变,军队极度弱化。这种情况下,“经商”自然就比“练兵”更能吸引军队的兴趣了。

【 军队人数激增,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按说宋朝信奉“破财消灾”之道,并歧视军队,军队数量应该不大,但是恰恰相反。宋朝是和平时期,养兵最多的王朝。首先,“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复,国家未能统一,不敢过多裁兵;其次,宋太祖的迁都洛阳的主张未能推行,京城开封四周无险,不得不增兵拱卫;再有,宋朝把养兵当作社会福利,饥荒年为防止饥民造反将其大量收入军队;最后宋军被朝廷弱化后,不得不以数量代替质量。凡此种种,导致军队臃肿,军费庞大,蔡襄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导致宋朝不得不推行“军队经商”之策来减轻压力。

以上原因,造成了宋朝军队经商成风。京城禁军“多是技艺工匠”,宋钦宗说他们“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连岳家军也因皇粮供应很少,被迫靠放贷和贩运自养。宋军刺绣、织绢、做首饰、当画工、盖房子样样在行,“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真可谓除了打仗啥都会。

但是,这种作风流行开来,导致宋军丧失了战斗力。虽然财政收入和养兵之多都远胜以前历代王朝,宋朝的军队却成了泥足巨人,积弱状态一直无法改变。军士多成为长官的伙计,将领在驻地大量置产,战时难以调动。后来开封被金军攻击时,有实力作战的军队寥寥可数。连金国官员都惊奇地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已禅位的徽宗及新继位的钦宗,妄图再次抛出“破财消灾”的法宝退敌,没想到金军接受了宋朝搜刮的金银后,仍然坚持消灭了北宋。后来的蒙古也是拒绝南宋“破财消灾”的法宝,将其消灭。
所以,钱并不是万能的,“花钱买和平”的策略一旦遇上“杀鸡取卵”式的“野蛮人”就不灵了。当然,宋朝灭亡的因素还有好多,比如“联金灭辽”的外交失误,“夜袭敌营”的瞎指挥,罢免主战官员的昏庸无能,徽钦二帝的内斗,迷信江湖术士的"六甲神兵"等,军队经商也只是宋朝腐败的表象之一。但假如宋朝的军队强大,没有被朝廷弊政及由此滋生的腐败分子蛀成空架子,导致外敌摧残时变得不堪一击,或许宋朝还不会灭亡的这么快吧!
(部分资料摘录与百家号:晨之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