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2023/10/289 浏览综合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42]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1]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1]
别名
周公旦、叔旦
所处时代
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主要成就
制礼作乐;经营成周;讨伐叛乱
主要作品
《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周礼
人物关系

更多
伯禽
儿子
姬苴
儿子
姬昌
父亲
太姒
母亲
伯邑考
哥哥
管叔
哥哥
姬发
哥哥
姬武
弟弟
毛叔郑
弟弟
蔡叔
弟弟
查看更多
相关视频
更多
1.6万播放|01:11
周公:我的专业是治国,不是解梦
老王撩历史
729播放|06:26
周公姬旦的开挂人生
布之道的历史
4168播放|19:26
一口气看懂周公辅政!周公到底干了啥?为啥能成为孔子的偶像?
芒订姐丁妙44x
1.3万播放|06:26
一口气看懂 周公姬旦的开挂一生
牧以舒pWZ4B
1082播放|03:56
姜太公文韬武略都高于周公旦,为何周武王却让周公旦辅佐成王
张生全精彩历史
9.4万播放|04:19
华夏文明之先祖—梦见周公
读史冥想
173万播放|00:51
【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周公
秒懂百科精选
1千点赞
365播放|02:04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落雪听雨之歌
51.3万播放|00:59
周公解梦你了解周公是谁嘛
全城最靓的崽X
179播放|00:22
***两张拍摄于1938年的照片,细节之处体现周公的细心与了不起
淼犇说史
9千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星图
周公的诗文作品
共18个词条
4420阅读
地官司徒·大司徒
《地官司徒·大司徒》是西周时期文学家周公创作的一篇散文。
地官司徒·叙官
《地官司徒·叙官》是西周时期文学家周公创作的一篇散文。
夏官司马·大司马
《夏官司马·大司马》是西周时期文学家周公创作的一篇散文。
查看更多
周朝宰相
共8个词条
9337阅读
周公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姬*
姬*(生卒年不详),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西周宗室(一说周文王庶子),西周宗室、大臣。姬*佐武王灭商后,封于燕(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乡),后由其子就封,自己留于王都,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之一,曾掌理东都的修建,又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西南)治国,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享高寿。姬*治政很得百姓爱戴,常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自侯爵伯爵,下至普通百姓,各得其所,没有失职和失业的人,《诗经·国风·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这样评价道:“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
祭公谋父
祭公谋父,古代周朝人,是周穆王当政时期的大臣。祭公谋父向周穆王提出的意见,显示了非凡的智慧。
查看更多
周朝时期鲁国历代国君
共37个词条
6.2万阅读
周公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伯禽
伯禽,生卒年不详,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称“鲁公”。当时周公旦受封鲁国,但因周公旦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故派伯禽代其受封鲁国。伯禽在位四十六年去世,死后其子鲁考公继位。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政治经济出现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考公
鲁考公(?―前993年),姬姓,名酋(《世本》作就,邹诞本作遒),鲁国第二任君主,周公之孙。
查看更多
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四贤八俊
共11个词条
5809阅读
南宫适
南宫适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为西岐周军的四大先锋官之一的左哨,后因败于魏贲之手而被后者代替,黄天化阵亡后哪吒被调成前哨,南宫适被调成后哨顶替缺位,虽然凡人武将,却武艺非凡,同时运气较好,善使长刀与宝剑。是封神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出场较多,杀敌不少,与武吉并列为两大先锋凡将,在全文凡将之中较为出彩,已经跟随周武王姬发伐纣征战多年,最终伐纣成功,幸运的存活于战争结束后,结局得享人间富贵之福。曾杀死梅山七怪之一的朱子真。
散宜生
散宜生,西周开国功臣,是“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太颠等同救西伯姬昌。
毛公遂
毛公遂,《封神演义》中人物,四贤八俊之一。
查看更多
历史事件—三监之乱相关人物
共7个词条
2.5万阅读
管叔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蔡叔
蔡叔(生卒年不详),又称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三监”之一,蔡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蔡叔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以监视武庚及殷遗民。周成王年幼继位后,周公摄国政,蔡叔与管叔疑周公不利于成王,联合武庚作乱。后周公东征战乱,三年战乱即平息,蔡叔被流放而死。其子蔡仲(名胡)改过,周公封之为侯,恢复蔡国。蔡叔建立蔡国后,与管叔鲜、霍叔处共同协助、监督武庚,一起治理了商朝的遗民,巩固了统治。
霍叔
霍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始封君,霍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查看更多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共10个词条
1.8万阅读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