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安卡剧情解读(我不是氵怪)(一)

更新时间2024/4/7136 浏览综合
“沉默是无声的雄辩”——马舍雷
1.1
对文本进行意识形态解读,不仅要看文本说了什么,更要看文本没有说什么。文本的结构决定了文本的意义不是直接给予的,文本不是平面,而是有深度的存在,海平面上露出的只是水下庞大冰山的一角,而不可见的深层无意识,则需要被生产出来。于空白处阅读,于无声处聆听,才能挖掘出未尽之言,才能听出弦外之音。沉默不是无言,而是肃穆的雄辩。
我们不仅要关注阳光之下的显文本,也要关注阴影当中隐匿的潜文本,显潜文本两相对照,由统一的结构所统摄,正如弗洛伊德在幻梦之下解析出来的幽深的潜意识远洋,构成了人类完整的意识结构。弗洛伊德通过释梦穿行于人类无意识的最深处,想要揭开潜文本,我们需要挖掘显文本的症候,从显文本的断裂处,找到通往潜文本复杂迷宫的线索。
1.2
从显文本来看,这次剧情的交锋点在于对正义的理念的分歧,是关于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碰撞,是关于正当结果与正当手段的冲突,是罗宾逊式的主观良心与客观正义象征的法律秩序的对碰。
毕安卡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嫉恶如仇,她对正义的理解非常朴素,那就是恶有恶报。当裁决人/裁决机构无法/无力伸张正义的时候,她愿意挺身而出,贯彻自己的正义,哪怕以暴制暴,哪怕诉诸极端手段,也要让恶人受到惩戒。她一直没有变,哪怕长大了也是如此,她心里始终是那个给隔壁班孩子的牛奶掺沙子的孩子,哪怕局长的劝说也不能动摇她。她是自己原则的绝对践行者,或者说,当原则的逻辑闭环时,她就成为了自己正义理念的殉道者。她纵身一跃,于是她的正义也就具身化了,毕安卡成为大写的正义理念的最后祭品。“吾心吾行澄如明镜,所作所为皆为正义。”这是对比安卡的最好注解。
不可否认的是,仅从显文本来看,毕安卡的正义有着诸多缺陷。结果的正当从来不能证实手段的正当,毕安卡执行私刑不能保证不冤枉无辜,也不能保证总能实现罪刑相称,手段之恶不仅难以保证正当结果的实现,反而有可能使得正义使者失去初心,滋养出恶之花,结出腐烂的果。所以局长认为,毕安卡在追逐正义的半途中,已经认输了。
1.3
当西蒙被抓获时,局长会劝阻比安卡,而只是把西蒙移交给治安局;当袭击局长的新城路人逃之夭夭的时候,局长也是交给治安局处理。公事公办,走程序,过流程,不越界,不插手,不滥权,只负责好本部门的职务,局长是一个合格老练的官僚,遵循着程序理性,在程序的约束下追求着正义。局长的言行看起来解答了比安卡的执念,可真的吗?
11
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