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里挖出来的国宝--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
2024/05/05390 浏览物华茶馆
1978年12月的一天,建瓯小桥阳泽的农民在村北黄窠山西坡挥锄开垦茶山,即将收工之时,无意中在红壤土里刨出了一件国宝,沉睡在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大铙终于重见天日。文物专家获悉后及时进行保护,使这件我省首次出土,也是全国出土的西周早期同类器物中较大、较重的青铜大铙入藏福建博物院。
大铙通高76.8厘米,甬长29.8厘米,作圆筒状。甬中空与钟腔通。衡无封口,直径10.5厘米,壁厚0.8厘米,距甬衡17厘米处有凸施,旋径14.4厘米,旋带7.8厘米,旋上无干。平舞,舞纵24.5厘米,横42厘米,侈铣铣间56.6厘米,于微上剜,厚22厘米,钟为双范合铸,两栾有明显的合范痕。
钟面无钲间、无铭文,敷满薄绿锈。钟腔两面篆带间各有六组圆枚,每组三枚;枚作半球状,直径3.5cm,高5.2cm,枚饰满纹,枚上出景,作乳头状,高0.8cm。钟体布满以细云雷纹为母题的纹饰为地,地之上饰以粗大而深刻的云雷纹。钟腔两面中央的隧道略高起,左右饰以云雷纹组成的图案化的兽面纹甬上部两面各饰兽目一对,与云雷纹组成变形的兽面纹,旋带以细云雷纹为地,饰突起的勾连C纹。甬与舞面连接处饰卷云纹一周;舞面饰对称的粗云雷纹四组。于内沿以粗三角棱一道为边界。钟腔内壁元素。
中国现出土的青铜器中,以礼器为最大的种类,这件西周青铜大铙,属于礼器中的乐器一类,算的上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打击类青铜乐器,其主要功能为军乐器和礼乐器。使用的时候将铙口朝上,在甬中插木柄以手执(执铙)或植于木架之上(值奏),以木槌仰击铙口中间隧部或两侧部位即可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
铙作为礼乐器,由最初的军中传播号令之用,继而更多地用于军旅集会仪式或祭祀活动中进行敲击演奏。古人利用其宏大、悠长的声响,造成一种肃穆的气氛,以示典礼的庄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