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弥新1.2版本器者考据【银香囊】(1)
2024/05/31157 浏览综合
物华弥新1.2版本器者原型考据
一、唐【银香囊】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出土于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是一件唐代的金银器。全名也叫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名字中我们也能看出其本身为盛放熏香的香囊,在外形上镂雕了葡萄花鸟纹,其外形小巧玲珑,华美繁丽。香囊的工艺技术
古时人们便对气味有着不同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味也慢慢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熏香逐渐成为人们高雅情趣的象征。
唐朝时期香囊常常是妇女使用的香薰器,大多数采用金银制,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一件更是其中的精品。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外部典雅精致,内部更是构思巧妙。整体主要由两个镂刻葡萄花鸟纹银制半圆形外壁,其内部有半球形的金质香盂,还有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其顶部有挂钩与环链,两个银质半圆外壁由铰链相连,本身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个人贴身佩带。在使用时,依靠两层圆形机环和金盂本身重力作用,使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内部盛放的香灰,香料不会因此洒落。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材质极好的韧性决定了香囊特定的加工工艺和表现手法,即运用了锤揲,錾刻,镂空,鎏金等方式制作。唐代工匠在制作器物成型时首先采用锤揲工艺即通过反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展成片状,并在金银器物的表面,通过模具把预先设计好的图形敲击捶揲出凹凸起伏的图案,再通过錾刻工艺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金银捶打出各种形状,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既有美观性,更有实用性,可见其工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
香囊的历史文化
香囊,又名香袋、容臭、花囊等。最初是由佩囊发展而来,常用于储存随身携带的物品,佩于身上,所以叫佩囊,香囊便是佩囊的一种,因其中储存香料而得名。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佩囊《礼记·内则》注曰:“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饰,以缨系之。” 容臭便是最早的“香囊”在那时,所采用的作为皮革丝帛所制,主要是由当时的未成年者拜见长辈所佩。春秋战国时屈原《离骚》也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那时佩戴香囊已然盛行,采集香花香草,香料佩于身上。能释放香气,也能用作装饰。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也正式出现在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