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我】-吴王夫差矛自述

2024/12/1438 浏览综合
我是吴王夫差矛,一件春秋时期末期的青铜兵器,1983年在湖北荆州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我的骹(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我的故事始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期。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春秋时期的矛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矛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吴国青铜矛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主要有短剑、扉耳剑、窄格无箍剑、宽格有箍剑、扁茎剑等,对东周时期南方各国乃至中原地区的兵器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的设计兼顾了实用与装饰。宽格矛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矛身设计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狭前锷、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矛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兵器制作技术、战争形态以及吴越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不仅是吴国青铜兵器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杰作。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将继续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向世界讲述着古代中国的故事。
TapTap
TapTap
TapTap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