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阿莱夫个人剧情“答录机、蝴蝶、文学评论家”文本考据

修改于04/0696 浏览综合
阿莱夫的个人剧情在《9》的历次版本中,无疑是文学含量最高的一次。其中包含了对博尔赫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小说内容的大量征引,此外 Stage 4 中,“文学评论家”的四个问题都很深刻,对涉及到的四部小说(《2666》《佩德罗·巴拉莫》《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酒吧长谈》),均触及到了其内核。
笔者的阅读量有限,只能辨认出其中的一部分,另有一些疑似致敬的内容,如 Stage 1 中的“劳拉”和“奥比斯”,Stage 4 中的“莫妮可”,未能辨认出来源,希望大佬补充。
【Stage 1 “乌克巴尔 Uqbar”】
“乌克巴尔 Uqbar”
来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出版时收录于《小径分叉的花园》,后收录于《虚构集》。
小说虚构了一个叫“乌克巴尔”的地方,同时虚构了大量的文献,对其文学、哲学、几何学等繁杂的学科展开虚虚实实的考据。
“扎伊尔”
来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扎伊尔》,收录于《阿莱夫》。对名为“扎伊尔”的面值二十分的硬币的考据,后来在博尔赫斯的创作谈《我这样写我的短篇小说》中提到这篇旨在为日常的物件赋予神秘。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
来自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剧中的两位主人公。
【Stage 2 “魔鬼涎 Las babas del diablo”】
“魔鬼涎 Las babas del diablo”
自克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魔鬼涎》,收录于《秘密武器》,简中收录于三个短篇集的合集《南方高速》。
本意为蜘蛛悬挂自己的蛛丝(也叫圣母线,“像圣母玛利亚手中纺锤上细细的丝线”),小说内容则是为摄影捕捉到的一个日常瞬间赋予恐怖和神秘。
“帕斯塞尔苏斯的玫瑰”
来自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帕斯塞尔苏斯的玫瑰》,收录于《莎士比亚的记忆》。
“路德维希”
指路德维希·宾斯汪格,瑞士精神病理学家、神经学家,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Stage 3 “毛毛虫 El gusano”】
“毛毛虫 El gusano”
来自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毛毛虫》,收录于《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波拉尼奥讲述童年经历的自传性小说。
“辉光泛美电台”
指泛美广播协会,美洲地区的广播电视机构的联合组织,1946年成立于墨西哥。
【Stage 4 “南方高速 Cuentos completos”】
“南方高速 Cuentos completos”
来自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南方高速》,收录于《万火归一》,简中收录于三个短篇集的合集《南方高速》。写堵车时的高速路群象,细节繁复。
“文学评论家”、“丽兹”
来自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第一章标题,“丽兹”为小说中的四位文学评论家之一。
“为什么阿琴波尔迪没有出现在书的前四章?他不是书中最重要的人物吗?为什么他完全从关于他的故事中消失了”
来自波拉尼奥的宏伟长篇《2666》。这个问题几乎是全书神秘气质的来源。
第一章“文学评论家”,四位欧洲的文学评论家为寻找神秘作家阿琴波尔迪,前往了墨西哥小镇“圣特莱莎”,在生活上接受大学教授阿马尔菲塔诺的关照。
第二章“阿马尔菲塔诺”,圣特莱莎的文学教授,因圣特莱沙城的犯罪和女儿的安危而精神失常。
第三章“法特’,美国记者法特前往圣特莱莎,调查此地的犯罪。
第四章“罪行”,圣特莱莎城数百桩犯罪案件的白描陈列。
第五章“阿琴波尔迪”,神秘作家的生平,笔幅跨欧洲、苏联、拉丁美洲,最后为了救出位于犯罪核心的儿子,这位作家前往了圣特莱莎。
“为什么科马拉村庄中全是游荡的鬼魂?人们怎么能和死者对话?”
来自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写衰落的村庄“科马拉”与父辈的神秘生平,暴政者的压迫与孤独结局。到了小说的后半段,最初登场的角色慢慢被揭示为鬼魂,生者与死者的界限得以模糊,拉美土地的神秘和魔幻就此而出。
本质是一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家族志,后成为《百年孤独》的灵感来源。
“为什么皮埃尔·梅纳尔要重写《唐吉诃德》?一个人怎么能写出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的作品?”
来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出版时收录于《小径分叉的花园》,后收录于《虚构集》。
有点荒诞的作品,虚构了一位作家皮埃尔·梅纳尔,他重写了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至于理由,用原文的这句可以一窥,“他那部不朽之作有点草率:信笔写来,随意杜撰。我负起神秘的责任,要逐字逐句地重写他的任性的作品。”
“为什么要用交错的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闪回,闪回,无数的闪回……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究竟在哪里展开对话的?”
来自略萨的巨著《酒吧长谈》。
全书50万字,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来自于小说角色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一场四个小时的长谈,故事结构恢宏,采用倒叙的同时穿插着大量的闪回,阅读体验十分震撼。
小说内容涉及到50年代秘鲁社会的方方面面,校园、知识分子、工人、记者、政治、党派、丑行、暴力,一场略萨“全景小说”的理念实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