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分之一】与饥荒:关于生存与成长

修改于04/23128 浏览我的百分之一
什么是【我的百分之一】见帖子说明:
游戏名称:《饥荒》(Don’t Starve)
发售平台:Steam
游戏时间:断断续续很多年
推荐理由:它是一场孤独的狂欢,是献给所有“不愿向黑夜低头”的玩家的生存诗篇。
     第一次打开《饥荒》,是在高二的暑假。那时的我沉迷于“快餐式”网游,追求即时快感,直到某个深夜,被游戏论坛上一句评论击中:“《饥荒》里没有任务,但你会自己给自己写一本生存手册。”初始角色威尔逊顶着蓬乱的科学家头发,站在一片漆黑的荒野中,远处传来低沉的野兽嘶鸣。我手忙脚乱地捡树枝、燧石,生起第一堆篝火,却被黑暗中突然袭来的“查理”一击毙命——那个始终隐藏在阴影中的神秘存在,连尸体报告都只冷冷标注“死于黑暗”。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靠蛮力通关的游戏,而是一场与自我意志的博弈。
     最初的几十个小时里,我不断重复着“死亡-重生-总结”的循环:
  秋天的熊怪一掌拍碎我辛苦搭建的草屋,教会我“距离产生美”;
  冬季的严寒让我学会囤积食物、制作保暖石,甚至利用冰杖冻结敌人;
  春季的青蛙雨逼我发明“陷阱阵”,而夏季的自燃则让我成了“灭火器强迫症患者”。
  最骄傲的时刻,是用猪人盟友和狗牙陷阱布下“蜘蛛女皇歼灭阵”——当八只蜘蛛战士同时围攻时,我点燃提前铺好的松果,火势顺着蛛网蔓延,照亮了整个屏幕。那一刻,我仿佛成了凌洪笔下那个“用火烧连营”的求生者。
     大学毕业后,生活逐渐被工作填满。某天打开Steam,发现《饥荒》的时长定格在623小时,最后一次登录已是两年前。突然想起游戏论坛里某位玩家的留言:“《饥荒》最残忍的设计,是让你在终于建成乌托邦时,发现自己已不再需要它。
     如今,我偶尔会看新手直播——看他们被触手怪追得满地图跑,或是对着春季BOSS绝望尖叫。每当主播想放弃时,我总忍不住发弹幕:“试试用催眠笛配合火药桶!”这些技巧,是十年前某个深夜,我蜷缩在宿舍床上用死亡换来的经验。
    “生存”的本质是什么?《饥荒》给的答案或许是:在无尽的黑夜里,学会与自己和解。如今的我已不再执着于天数统计,但每当现实压力袭来,仍会想起那个举着火把奔跑的威尔逊——他身后摇曳的光圈,始终提醒着我:
“你可以被击倒,但永远别让心中的火熄灭。
许愿游戏六星卡牌:代号P*冷落雪                         
游戏名称:织星祈
帐号ID:834979         
TapTap安卓
TapTa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