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躲不开包饺子结局,即便是《多重人生》里的“多重人生”
06/2313 浏览PC游戏
使用PC或Laptop的用户们应该都知道,无论是虚拟键盘还是实体键盘,都有一个叫做“Alt”的键位。它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上,一旁是超大的空格,另一边要么是Win键、要么是Fn键、要么是列表键,每一个单独使用都会有所反馈,而当单独触发Alt时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更加隐藏了它的存在。

Alt+Tab是切换窗口;Alt+A是微信的截图;Alt+R是英伟达驱动的监控工具......Alt在老滚5里是奔跑、在暗黑破坏神或类似作品里是显示掉落、在RPG游戏里是快速交换仓库背包物品......
它的全称叫做Alternate,意为“交替换挡”,而它的前缀Alter正是本次要介绍的游戏名字——《The Alter》,对应着游戏中的“分化”,在人生某个转折点替换出不同的故事线。而开发商,同样也是发行商的11 bit,给它取了个更加好的本地化名字——《多重人生》。

11 bit Studios是真正的反战主义者,是值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集体,就因为他们不反对甚至支持、帮助盗版商去破解自己的游戏《这是我的战争》,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萨拉热窝围城战时,平民们看不到阳光,生存无助的绝望,以达反战效果。

他们是一家位于波兰的游戏工作室,既是开发游戏的团队,也能够担当发行工作。他们发行的作品或许参差不齐,但自家作品全都意义深刻,就像《冰汽时代》和前面提到的以及《这是我的战争》,总能引起玩家的深思。而《多重人生》也同样如此。

《多重人生》是“多重的”人生,而不是“多样的”或“平行宇宙的”人生。一般形容山脉,才是重峦叠嶂,就说明,这个“重”是真的看得见一堆同样的人,但不同的故事轨迹。所以,克隆技术是本作的核心矛盾,玩家要在游戏里,支持克隆,进行克隆,以及通过克隆推进故事,得以获救。

同样的一段DN**段富含有许多基因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被表现出来。或许你有懦弱的一面、有勇气的一面,甚至还可能有变态的一面。正所谓人之初,性可以本善,也可以本恶。只是这些信息都被一个如今的你所压制掉了,所以才说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个性的,即便是通过DNA直接复刻,指纹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

克隆人与本体,虽然可能会是“多重”的人生,但路径其实大致相同。如遭遇同样的事,但处理的方式不同,走向了不同的路,结果弯弯绕绕还是遇到了那个每个“你”都相爱的人。这似乎就是科学与玄学的交织,逻辑现实和抽象缘分的汇合点。这就是克隆技术由于外界因素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因而在现实中始终被禁止!

在11bit奇思妙想的设计之后,用一场妙不可言的“回忆杀”缓解了克隆人拥有主人意识导致对自己被创造出来不满以及不愿被另一个相同的人当成工具操控的问题。这个方式,那就是坐下来一起,包!饺!子!吃一口有着一样的妈妈做的饺子,成了打破僵局的途径。

果然,包饺子不分国籍,不分你我,都是最好的“调节剂”!将自己与自己的僵局矛盾,化成了一种像是亲身兄弟般的情谊,哥俩都有一个妈,相同的家庭但不同的人生路。于此,才能进行后续的故事发展。

长篇大论下来,我似乎并没有介绍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因为我并不打算过多的使用游戏里的情节和内容去评论它,多说几句都可能会是剧透。但我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内容,它是一部外太空题材的,有昼夜交替和限时的开放世界沙盒生存游戏。一个“失败者”为了生计出发到外太空的探索基地里充当建筑苦力,结果全队阵亡只剩自己,只有力气丝毫没有脑子,去盘活这个高科技基地。

于是,通过克隆技术,分化出来了自己人生转折后可能出现的自己,其中就有高智商头脑、高执行力的“自己”来助自己在基地里存活下来。

当然,11bit手里的剧情自然不会如此平铺直叙。自己批判自己、自己支持自己、自己与自己之间的闹剧,就像是左右脑互博一般。原来自己有一面理性、有一面感性;有一面嫉恶如仇,有一面趋炎附势......最终,自己还可能与自己分道扬镳,却又心怀不舍,即便把自己的个性分化那么彻底,再造的人类也仍然还是一个矛盾体。

《多重人生》在剧情方面,依旧延续了11bit传统的“深度”和“贯彻”,令人不禁反思在人生各种转折点的选择,要是另一个选择会怎么样。以至于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但千万不要害怕选择,害怕向前走。
一直很羡慕哆啦A梦的一个道具,那就是可以看到不同选择后的未来的望远镜,如同开挂一般为自己选择一条永久顺利的道路。获得这个道具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我们只能在《多重人生》里克隆自己,观察体验不一样人生的“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里都是怎么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