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如果一苇渡红尘
昨天 23:0868 浏览同人二创
如果普通八年(527年),菩提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萧衍在庄严的华林殿中论及“功德”真义,话不投机后,他并未悄然渡江北去,而是在行至建康城外时,被一阵凄厉的恸哭与绝望的死寂所阻。一个被瘟疫吞噬的村落,如同人间地狱,尸骸枕藉,幸存者目光呆滞,在恶臭中等死。
达摩的脚步停住了。他折下一根江边最寻常的芦苇,走入这死亡的渊薮。他蹲在一位浑身溃烂、气息奄奄的老者身边,用柔韧的苇叶蘸取清澈的溪水,极其轻柔地为他拭去脸上的脓血与污垢。奇迹发生了!那被苇叶拂拭过的溃烂处,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敛、结痂!老者浑浊的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光。消息如野火燎原。达摩遂在村中废弃的祠堂结庐而居。他以苇为针,刺穴导引;以溪为药,涤荡污浊;更将深奥的禅理,化为简单易诵的歌谣:“心若莲花净,何惧淤泥深?”教病者反复诵唱,静心安神。没有神迹的炫耀,只有日复一日的擦拭、低语与歌谣。濒死的气息渐渐被一种奇异的安宁取代。
年轻的太子萧统,听闻这“以苇愈疾”的奇僧,怀着好奇与悲悯亲赴荒村。在简陋的茅庐前,他恭敬请教佛法真谛。达摩并未宣讲高深的《楞伽经》,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指向祠堂废墟瓦砾缝隙中,一株在风中顽强摇曳、绽放出细小黄花的野草。萧统凝神细观良久,只见那弱小的生命,根须紧紧抓住碎石下的微末泥土,茎叶虽纤细却奋力向上,在断壁残垣间舒展着最纯粹的生机。刹那间,他如遭电击!治国安邦、普济苍生的真意,不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不就在眼前这挣扎求生、永不放弃的坚韧之中吗?太子泪流满面,深深礼拜。
在萧统的全力推动下,朝廷开仓放粮,广延名医,全力救灾。太子更恳请达摩指导,召集通晓医术的僧俗,将达摩的“苇叶导引法”、“净心歌谣”以及实践中验证有效的草药方剂,汇编成一部通俗易懂的《慈悲医方集》。达摩倾囊相授。数年光阴流转,建康城外那片死亡的荒村早已复苏,田野重现绿意,炊烟袅袅升起。当达摩决定继续北行弘法时,梁武帝萧衍亲率百官,送至长江之滨。江风浩荡,吹动达摩褴褛的袈裟。他踏上那根寻常的芦苇,身影轻盈。临行前,他回首望向那座在劫难后重焕生机的都城,又看向岸上那位合十恭送、眼神已与当年华林殿中截然不同的帝王。达摩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极淡却洞悉一切的笑意。这一次,他足下那根脆弱的芦苇,承载的不仅是他渡越江海的己身,更是一个因慈悲心念而被真正照亮、因此重获生机的、沉甸甸的红尘世界。#无悔华夏 #无悔华夏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