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如果点睛未成谶

昨天 23:1145 浏览同人二创
如果兴宁二年(364年)那个香烟缭绕的日子,顾恺之在瓦官寺为维摩诘像点上最后一只眼睛时,并未引来满堂生辉、观者如堵的神迹,而是在极度的精神凝聚与体力透支下,眼前骤然一黑,画笔脱手坠地,整个人晕厥在庄严的壁画之下。
在漫长的昏沉中,他的神魂仿佛被吸入那未完成的壁画画境。他不再是执笔的画圣,而成了维摩诘居士病榻前一名惶惑的求法者。他亲历了居士示疾说法的无量世界,目睹众生疾苦如海,悲欢交织如网。维摩诘的声音穿透虚幻,直抵他心底:“真佛不在金身宝相,而在众生眉宇间的沟壑、指尖的茧痕、无声的泪光里。”
数月后,顾恺之在僧舍幽幽醒转。他谢绝了一切王公贵胄的丹青邀约,遣散了画室的学徒,只身闭关于建康城郊一座破败的竹楼。画笔蘸的不再是昂贵的矿物颜料,而是最寻常的墨与炭。三年后,一场可怕的瘟疫如黑云压城,建康内外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就在绝望蔓延之际,顾恺之抱着一大卷画轴,悄然出现在瘟疫最肆虐的南城门外。他展开画作——《众生疾苦图》。画中无神佛,只有蜷缩在破席上咳血的老妪,怀抱死婴目光空洞的母亲,挣扎在粪秽中仍伸手乞食的孩童……每一张面孔都浸透了真实的痛苦,却又在绝望深处,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悲悯与坚韧的微光。奇迹发生了,聚集观画的病患和家属,凝视着画中与自己同病相怜的面孔,郁结的恐惧与怨愤竟如冰雪消融,泪水无声滚落,心中却仿佛注入了一股奇异的暖流与平静。消息传开,连深居宫禁的皇帝也微服前来,在画前久久伫立,龙袍被无声的泪水浸透。翌日,圣旨下:尽开太仓,广设官药局,全力赈济!顾恺之婉拒了所有封赏,只求一叶扁舟。从此,江南的烟水间,多了一个漂泊的画者。他的笔下再无庄严宝相,只有市井的喧嚣、渔舟的唱晚、农夫额头的汗珠、织女手中的丝线……后世观其画者,无不叹息:“虎头三毫,点染的岂止人形?那是将整个尘世的悲欢,都注入了活生生的魂魄!”他的舟楫行过之处,人心便如舒展的画卷,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温暖与尊严。#无悔华夏
TapTa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