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被逼到退网?爆红全网、10亿点击的神曲诞生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7/02767 浏览综合

夜間瀨玻璃丨文
如果一首歌在全网爆火,它会为作者带来什么?
滔天的流量,铺天盖地的曝光,功成名就的敲门砖……还是一场混乱的噩梦?

《胭脂》就是一首突然爆火的歌。

你可能不知道《胭脂》,没有听说过这首特别的 Vocaloid 歌曲(俗称「术力口」),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我不是天才吗」这个梗。

它的出处就是《胭脂》,来源于这首歌最初的两句歌词,原文: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应该是天才吗?

B站@蛋包饭咖喱饭
「我不是天才吗」这个梗有多火?
在抖音、小红书,「我不是天才吗」的话题挑战有超十亿的点击,直到今天仍然是平台挑战榜的TOP1。

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翻唱、二创,也能看到把这首歌作为BGM的萌宠视频。

B站@我王小桃要上一档

B站@小猪P_

其中获得数十万点赞的视频比比皆是,不少更是跻身进入百万点赞。

而在B站,《胭脂》这首歌的流量同样不低。
原曲从5月1号发布到今天,仅用2个月,B站播放量突破250万次。这个成绩“放在Vocaloid圈,可以说是现象级的。

那么《胭脂》的爆火,为原作者带来了什么?一场兵荒马乱。
在歌曲发布的第58天,作者「蛋包饭咖喱饭」在B站动态坦言:自己要暂时退网,作为原作者,他已无法管控《胭脂》爆火后混乱的生态,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他需要一点时间清静。

音乐的爆火本该是对音乐人的认可,但《胭脂》好像并不是这样,在歌曲发布后的58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成为网络模因之前,《胭脂》这首歌就足够特别。
低多边形建模,以及粗颗粒动画渲染营造出一种半吊子质感,与2000年代的Flash MV颇为相似,充斥着一股互联网怀旧。

高速电子节奏外加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让这首歌从前奏开始就非常抓耳。生涩混音留下的失真鼓点,意外将「破坏」和「失真」融合,让曲子充满Hyperpop的风味。

点睛之笔,仍是歌词。《胭脂》的歌词带有些许颜色隐喻,比如这一句:
もっと 紙の上に臙脂が 必要
纸上需要更多胭脂
巨大なパレットみたい 心臓と血管
像巨大颜料盘,心脏和血管
更多是把颜色与血液联系在一起。冷调叙事与热调音乐形成反差,正负情绪的混剪也算是一种时下热门的荒诞Cute。

当然,最令人上头的,仍是开头这一句。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应该是天才吗?
俏皮的反问,自我吐槽,外加Teto标志性的鼻音,让这句歌词天生具有一种魔力,一种天然的带梗感,也为之后的兵荒马乱埋下了伏笔。

即使不了解虚拟歌手(重音 Teto 严格来说不属 V 家,而是 UTAU 角色),以一个圈外人的身份看,《胭脂》这首歌被用作短视频BGM其实并不意外。
节奏感强,情绪鲜明,加之「我不是天才吗?」是非常方便传播的高光片段,可以说它具备成为短视频爆款BGM所有必要要素。
《胭脂》发布后,很快就在V区收获好评,之后随着播放量的稳步提升获得站内曝光,有更多人注意到了这首特别的歌曲,以此为蓝本的二创很快出现。

有最普通的翻调、翻唱,有对MV进行修改之后主题填词,也有对高光片段的再演绎……B站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对站内的音乐进行定位,想在 B 站找一首陌生的 BGM 并不麻烦。

但换到算法不一样的平台,故事就不一样了。
前面有说到,节奏感强,情绪鲜明,有高光片段的歌曲,很容易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形成类似《学猫叫》《跳楼机》这样的病毒式传播,而《胭脂》也和它们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略有不同的是,《胭脂》的歌词本身极具话题性,即使不参考任何技法,只看传播最广泛的这一句:
え?うそ?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
欸?真的假的?我不应该是天才吗?
会发现其中的戏谑,其实刚好可以成为自我调侃的代餐,所以你能看到短视频平台基本都在围绕这几句做文章。

此时的传播核心已从分享音乐,转向借歌词表达自我调侃,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情感共鸣。从此刻开始《胭脂》的传播,与《胭脂》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南辕北辙。
算法与传播会让越来越多人刷到「我不是天才吗」,即使完全不关注虚拟歌手与ACG内容,也会很自然地被其吸引,继而模仿挑战,表达自嘲,再赢得心理满足。
这一套很有用,可以发现不少官号都参与了进来。比如「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用《胭脂》制作的创意宣传视频,也有好几万赞。

当一个虚拟歌手的歌曲被政府官号用于推广旅游,这本身就说明其热度已渗透进大众视野
《胭脂》的爆火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作品自身的优质与洗脑元素提供了基础,平台推波助澜扩大了声量,受众的情感参与和模仿意愿又进一步催化了传播。
在ACG音乐不断融入主流网络文化的2025年,《胭脂》踩中了天时地利人和,遂从小众圈层一路跃升为短视频爆火神曲。

之前有很类似的事,当时被使用的BGM是shino《怪物之歌》feat. 初音未来
但问题很快出现,在疯狂的传播中,原作的存在感逐渐被稀释。抖音和小红书上出现的「我不是天才吗」挑战潮中,相当一部分视频并未标注音乐出处或原作者。
许多人在使用这段配乐时,仅仅在视频配文或标签中写上「我不是天才吗」之类的话题标签,并不会找到BGM的出处,进一步注明歌曲名称《胭脂》和作者。
很多人“玩梗不知梗”,跟风关注挑战本身,对于背景音乐的来源并不关心。他们并不是真的被音乐吸引,而更多是在消费一个“天才梗”,这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少见。

对于原作者来说,这种情况更多是无奈。
原作者「蛋包饭咖喱饭」非常支持二次创作,在发布原曲后他公开了模型和伴奏的下载,就是为了能让喜欢这首歌,喜欢PV里重音形象的人能更方便创作。

同时他也在抖音上传了这首曲子,比B站晚两天,只因为当时没有火热的“天才梗”,没有给视频打上风靡一时的TAG,他的存在感在这场疯狂的传播中,彻底消弥。
有不少热心的人会挨家挨户提醒,让二创的人加上曲名以及来源。抖音绝大多数创作者,其实并不避讳原作者,翻拍在短视频平台是个再常见不过的事。


但这种补救措施在话题巨大流量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抖音对用户上传音乐的审核机制不透明,很多人使用的其实是平台上某个“二传”的截取的音频,自然也谈不上附带正确的版权信息。

平台并未主动矫正此类使用,相反还因为审核机制不透明,出现了漏洞。
有人使用短视频盛传的10秒片段,用 AI 续写其后内容,再次上传平台。不仅将原作的表达彻底抹杀,还将作者取而代之,坐上原作者的位置,开始享受这份曝光。


即使原作者举报,维权,平台暂时下架音乐,但在短视频编辑器中,这首 AI 改编 BGM 依旧可见。

到这里,绝大多数人应该都能理解「蛋包饭咖喱饭」选择暂时退网的原因。

从小众的自娱自乐到一夜爆火,「蛋包饭咖喱饭」并没有做太多的抵触。
他接受了歌曲被截出10秒高光片段,疯狂传播;接受了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身份在传播中被疯狂稀释,他甚至接受了互联网上的张冠李戴,各种非议;直到有人用 AI 篡改作品,想要取代他时,他终于破防,想借平台的之力维护自身权益……
但这一愿望最终仍未实现。

「蛋包饭咖喱饭」喜欢的重音テト最初是由爱好者捏造的“假VOCALOID”角色。在2008年被网友自发制作成为UTAU音源,之后由社团运营,模糊了V家与非V家的边界。
随后,Teto 从 UTAU 民间免费音源一路进化到可商用的专业歌声,引擎升级、专辑发行、甚至站上万人会场的舞台——这一切都靠无数创作者自发填坑、迭代、署名、再分享。

为了守护一个虚构角色的完整世界观,一群人持续投入了近二十年:有人写歌词、有人调参、有人画立绘,只为让重音テト在更大的舞台唱出更好的歌。
而《胭脂》在短视频平台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十秒高光被反复截取,署名被一层又一层转传稀释,甚至被 AI 混剪改写后重新上传,原作者的名字几乎蒸发。
只看到在无数被裁切的循环中,《胭脂》那句「欸?我不应该是天才吗?」也许已经变成了——「欸?我不配有名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