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非子得遇明主

08/3135 浏览同人二创
韩国公子韩非坐在西行的囚车里,车厢颠簸,如同他动荡的心绪。他的著作已先他一步传入咸阳,嬴政读罢《孤愤》、《五蠹》,拍案叫绝,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不惜发兵攻韩,索要此人。然而,真正踏入秦宫,韩非感受到的不是知遇的暖意,而是无处不在的、冰冷的杀机。老同学李斯的目光闪烁,藏着嫉妒与恐惧,他深知韩非之才远胜于己。姚贾等受其文章抨击的权臣,更是视其为眼中钉。
嬴政欣赏他的学说,却未必信任他这个人。一个能将法、术、势剖析得如此透彻的人,其心机何等深沉?一个心系母国韩国的贵族,其忠诚又归属何处?韩非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他的口吃在紧张的廷对中愈发严重,面对秦王锐利的质询和李斯等人的步步紧逼,他往往辞不达意,更显可疑。他试图上书,那雄辩滔滔的文笔此刻却难以化解近在咫尺的猜忌。
他被软禁于云阳狱中。阴暗潮湿的牢房与他脑海中构建的宏大法治帝国形成了残酷的对照。李斯派人送来了毒药。那一刻,韩非明白了,他的学说被留下了,但他这个人,必须被抹去。他看着那杯鸩酒,心中或许涌起无尽的讽刺与悲凉:他一生主张严刑峻法、人主驭臣之术,最终却恰恰死于此术之下;他的著作将成为帝国未来的蓝图,而他本人,却成了这蓝图绘就前,必须被清除的障碍。
没有慷慨陈词,没有奇迹救赎。在绝望与孤独中,这位集法家大成的思想家,默默地饮下了那杯毒酒。他的死,如同一颗水珠落入深潭,并未在当时的秦廷激起太大波澜。他的学说被李斯等人吸收、运用,成为了秦帝国强大的基石,而他的名字,则渐渐隐没于这些冰冷政策的背后,主要以其不朽的文字,沉默地注视着后世。#无悔华夏
TapTa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