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冰功败垂成

08/3171 浏览同人二创
蜀郡守李冰站在玉垒山畔,脚下是奔腾咆哮、喜怒无常的岷江。江水时而在灌县一带泛滥成灾,吞噬田舍人畜;时而又水量不足,导致成都平原赤地千里。治水,是秦王交付的重任,更是关乎万民生死的天大事。
他没有急于动工。带着儿子二郎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工匠,他沿着江岸一路勘察,足迹遍布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他们观察水势,记录水文,向当地羌人、渔夫请教。方案在无数次争论和实地验证中逐渐清晰:不能再一味加高堤防堵截,必须分流!在岷江出山口,利用特殊的地形,开辟一个人工缺口,修建分水鱼嘴,将江水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泄洪,内江引水。再开凿玉垒山,打通宝瓶口,作为控制内江水量的咽喉。这构想大胆至极,工程浩大,前所未有。
朝廷的拨款有限,征发的民夫怨声载道。开山凿石,进度缓慢,时有伤亡。质疑之声从未停歇。李冰亲临一线,与工匠同食同宿,研究如何烧石泼水使岩石爆裂,如何制作巨大的杩槎截流围堰。他面容黢黑,双手粗糙如老农。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他愁得彻夜不眠。儿子二郎在一次勘察水情时,不幸被急流卷走,尸骨无存。巨大的悲痛几乎将李冰击垮,但他抹去泪水,将丧子之痛深埋心底,继续投身于浩大的工程。
历经十余年艰辛,遇山开山,遇水架水,都江堰终于初具规模。当第一个汛期到来,汹涌的江水被鱼嘴巧妙分流,大部分洪水涌入外江,而驯服的内江水则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入成都平原的干涸土地时,两岸百姓发出了震天的欢呼。李冰站在堤岸上,望着这片被他亲手驯服的水流,脸上没有狂喜,只有深深的疲惫和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他知道,工程远未结束,维护将是永无止境的事业。但他终于为这片土地,打下了一个能抵御水旱、滋养生民的坚实基础。他的功业,不是写在竹简上的政令,而是化作了千里沃野和金黄的稻浪,沉默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子孙。#无悔华夏
TapTap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