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更两篇
修改于前天 17:50152 浏览综合
2198年9月3日 档案记录 编号:213476
D-26机炮战车,是白熊军方“喀秋莎协同作战单位”与“陆军轻型突击装甲单位”两个计划的结合产物。在进行完喀秋莎的研发以后,军方原本想开发两种装备。于是便制定了两个计划。设计分别交由“斯卡诺夫”和“基洛夫”设计局。但随着项目的进行,军方越来越发现这两个项目存在大面积职责重复的问题,军方认为,与其研发两种只有较小差距的装备,不如生产一种通用性强的装备。于是军方迅速合并了两个项目,并全权交予“斯卡诺夫”设计局研发。而“基洛夫”设计局则被调配至研发空军的新式轰炸机。
在接手了“基洛夫”的设计图纸后,“斯卡诺夫”的研发走上了快车道。由于军方并未对火力提出严苛要求,设计人员准备先进行底盘设计,然后为其选择合适的主武器。为了满足其通用化的理念,设计人员选择以“喀秋莎”的底盘为基础。大幅度增加装甲防御的吨位占比。同时引入了“T堡”的装甲技术。但出于性价比考虑,其最终使用的装甲为缩水版的再生装甲。不过,为护盾发生器而预留的槽位,则使其可以快速更换护盾发生器,弥补了装甲缩水之后的生存能力。
就在底盘设就在底盘设计完成85%的时候,设计局内部却爆发了严重的矛盾。问题出在主武器的选择上,由于在设计的时候并未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得此时如果安装任何一门90毫米以上口径的主炮,都需要对车体进行大幅修改,设计时间的大幅延长,对于军方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而“喀秋莎”的LM-11型防空火炮口径远大于90毫米。LM-15-2火炮由于是双联系统。单使用一门炮无法达到双联40%的威力,而且此时产量不多的火炮需要优先供应“喀秋莎”。而如果安装较轻型的机炮,肯定会使战车的攻击力滑雪式下跌。在两边为难的情况下,设计人员最终决定在战车上安装一门DM-32型六管加特林机炮。虽然军方内部很多人对此举大幅批评,但一段时间过后战车的各种子系统经过修改已经较为成熟。军方最终还是同意了战车的生产。代号:D-26机炮战车
虽然在火力上差强人意,但其展现出的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优秀。在面对血狼和建筑的攻击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再生装甲虽然有所缩水,但只要不被命中核心区域,便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但由于技术的限制,修复概率始终无法提升至20%。不过由于有“T堡”的掩护,“机炮”一般也不会布置在火力最猛烈的区域。面对高强度打击时共同承担防御作用。军方将大部分“机炮”和“喀秋莎”混编在一起,组成的装甲突击旅一直是各国部队的噩梦。
天启
可可梦男#生存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