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pv,谈谈陈胜
修改于前天 00:55112 浏览综合
PV里陈胜高呼“伐无道,诛暴秦”,踏着烽烟兵临城下,真的帅。
现在文化作品里谈及陈胜的太少了,许多人就是把他当成农民起义的符号,但其实他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
一
现在很多人会觉得战国和楚汉时期是两个隔得很远的时代,而实际上也就隔了十几年,即使是从灭六国开始算,也就隔了二十几年。
热知识:刘邦二十多岁的时候,嬴政刚刚亲政。嬴政一扫六合的时候,刘邦才三十五岁。
十年,天下就平了。
这太快了,快到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就成了故国遗民。同时,秦朝大行苛政,奴役百姓,这样搞百姓不思念旧朝就怪了。
但为什么一直没人站出来呢?
一是因为秦朝余威,二则是六国贵族都在等出头鸟。
这出头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既要有胆,还要能打,可能在陈胜之前有李胜王胜,但都被按死了,也就没了下文。
这时候,陈胜来了,出身布衣的陈胜来了。
他造反不是为了所谓的复国、天下,单纯就是为了简单的活。
正因为出发点不一样,身份不一样,他才能、才敢喊出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凭什么别人生出来就能高枕无忧,我们生下来就要受苦,就要死?
这句话再放一千年也不会过时。
二
历史上农民起义不少,黄巾军、绿林军、黄巢、李自成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都被赋以负面形象,冠之为贼。
为什么同样是“大逆不道”的陈胜就是正面形象呢?
这主要就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了。
秦汉之交,很多事都比较混乱。刘邦作为同举楚王旗的起义军,还是很给陈胜面子的,称帝后也给了陈胜追封,算是承认了陈胜的功劳。
但对后世统治者来说,这种事是很尴尬的。即使秦王暴政,那也不能说反就反啊。老祖宗反秦那是天命在身,你个小小布衣又算什么东西。
但是这事已经定性了,就不好再说了,所以这个正面形象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正因如此,司马迁也可在史记里赞其首义之功,写道“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算是盖棺定论。
于是“王失其政,天下可共讨之”,这个思想也就在史书上扎了根。
想想现在的印度,就知道这思想有多先进了。
什么是民族格局,什么是文化底蕴?这就是。
三
话说回来,陈胜在名将杀里设计得也挺有意思,娱乐性拉满,同时又有强度。
狐狸叫两声,再大的逆风都可能一波翻盘,斗地主的时候,这东西真得恨得人牙痒痒。
没有所谓的命定,不到终局,断不束手,这就是陈胜的魅力吧。
聊着聊着狐狸瘾又犯了,赶紧开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