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范蠡留仕越国
09/3087 浏览同人二创
越国都城会稽笼罩在战败的屈辱中。大夫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屈膝求存之策,随其入吴为奴。三年间,他与文种内外配合,维系越国不灭。归国后,他辅佐勾践励精图治,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他深知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灭吴称霸之后,便是功成身退之时。
他携西施,悄然离去,更名鸱夷子皮,泛舟于五湖。这并非隐士的逍遥,而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他来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不久便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欲以为相。他散尽家财,移居至陶,自称陶朱公。他观天时,察地利,把握“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时机,再次积累巨万资财,三致千金,又三散之。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辅国,更在于识人。他写信给旧友文种,劝其离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未听,终被勾践赐死。而范蠡,无论是治国还是经商,皆能把握时机,洞察人性,在巅峰时懂得放手,在困顿中能寻生机。他跳出了“功高震主”的死局,也超越了聚散有常的商道,以其对世事的透彻理解,得以善终,并留下了“富好行其德”的美名。他的成功,是一种罕见的、贯穿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