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巴青不为秦宫供丹

09/30141 浏览同人二创
巴郡的深山之中,雾气终年不散。巴青的家族世代以丹穴为生,开采着那鲜艳如血的朱砂。她不知书,却识得山石脉理,辨得矿苗走向。她继承家业,并非出于雄心,而是生存的本能。开矿是艰苦而危险的营生,塌方、毒气、艰辛的运输,每一步都伴随着伤亡与损失。她调度有方,竟将产业经营得比父辈更为庞大,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她的名声传到了咸阳。始皇帝追求长生,方士们进言需用大量丹砂炼制不死药,且宫廷建筑、漆器、墓葬亦需海量朱砂。巴青被召至宫阙。面对威严的皇帝,她没有士人的辞令,只有山民的质朴与谨慎。她献上最上等的丹砂,并如实陈述开采之艰难。始皇帝或许欣赏她的实干,或许是为了鼓励天下商贾供应帝国所需,下诏褒奖,特许她“可比封君”,见礼抗仪,并为她修筑“女怀清台”。
这突如其来的荣耀,并未改变巴青生活的本质。她回到巴郡,依旧管理着丹穴。皇帝的褒奖是一道护身符,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无形的压力。她需要向宫廷提供定额的优质丹砂,这任务比单纯经营商贾更为沉重。她或许得以善终,其产业也可能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她所积累的财富,最终仍服务于帝国的庞大需求;她个人的成功,更像是一个被权力选中、用以示范的符号。那“女怀清台”屹立在山中,昭示着她非凡的成就,也沉默地诉说着在帝国体制下,即使最成功的工商业者,其命运亦与皇权紧密相连,难以真正独立。#
TapTa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