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区军武志丨征服黑夜的“眼睛”——夜视仪
自从人类诞生起,黑夜从来都是未知、危险的代名词。如何利用夜晚,将黑夜变成自己的优势?这就不得不提S15赛季全新加入的两种夜视仪了!今天就来和老皮一起看看夜视仪的前世今生!从对抗黑暗到征服黑暗
未知的黑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避之不及的危险,而对于军队的行动来说却是极好的掩护。如何利用黑夜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如何才能单方面的利用黑暗?各种各样的尝试从战争这个概念伴随着人类出现之后就没有停下过。
直接使用光源确实能够对抗黑暗,但是在漆黑的夜晚点亮一盏灯的醒目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对于军队来说,夜间行军、扎营时必须实行灯火管制,如果灯火管制不严格很容易暴露行踪。
探照灯基本上是之前夜间作战的标准配置,不论是防空还是地面防御。
之后,由于战争带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开始研发和尝试最初可以被称为“夜视仪”的装备——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作为人类征服夜晚的先驱,这种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使用只能产生红外线的大灯照射目标,再使用夜视仪本体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重新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图像。由于红外线是肉眼不可见的,因此这种夜视仪成功做了到在隐藏自己的同时获得夜间视野的优势。
在黑豹G型坦克车长舱盖上安装的夜视仪。
安装在Sd.Kfz.251/20半履带装甲车上的巨大红外探照灯,设想与黑豹坦克搭配使用。
不过因为技术原因,早期的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一般都体积巨大,比如在黑豹坦克上安装的FG 1250型夜视仪;而如果要单兵携带,也会需要背负一个巨大的电池组和沉重的红外探照灯模块,例如美国开发的M3卡宾枪。这么大一套系统实在是过于笨重,实战中很难发挥出预想中的效果。而且一旦对手也装备了红外夜视设备,使用红外大灯的单位反而会暴露自己,因此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使用的局限性相当大。
带有夜视装置的美军M3卡宾枪,体积巨大操作不便。
被动式微光夜视仪
为了克服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种种缺点,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开始装备一种新型的夜视仪。这种新式被动式夜视仪主要依靠放大夜间的微光来实现夜视效果,毕竟就算是夜晚也不会彻底的没有光源。当夜晚存在例如月光星光等微弱光源时,光线通过夜视仪内的光电阴极进行光电转化从光子转变为电子,随后电子会在内部被放大几千甚至几万倍,再高速撞击夜视仪的荧光屏重新将电子转化为可见光,从而实现将微弱光线放大的效果。
夜视仪像增强管原理原理示意图。
第一代微光夜视仪差不多能将这些环境光线放大约1000倍,使用者能获取较为明亮的画面。但是第一代被动式夜视仪依然有着体积过大携带困难,光线放大倍率较低清晰度差,对环境光照要求较高,在山洞之类完全漆黑的地方无法正常使用等等诸多不便之处。
安装在M16A1步枪上的AN/PVS-2星光夜视瞄准镜。
1970年推出的第二代的微光夜视仪通过更先进的改进型像增强管,并配备微通道板技术,使得夜视仪的性能、体积、实用性有了极大的改善。由于光放大倍数达到了约2万倍 ,图像分辨率和设备可靠性有着很大的提升。
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第三代微光夜视仪则通过使用更先进材料制成的光电阴极与更现代的电子技术,使得夜视仪的光放大能力已经达到了约3万–5万倍,在夜间作战时能获得更加清晰的画面。并且从第三代微光夜视仪开始,夜视仪普遍安装了自动门控系统。这种系统在遭遇到突然的强光时,可以快速地自动调节光线的进入量,如果亮度过高超过设定阈值甚至可以直接关机,以此来保护夜视仪与使用者的视力不受突然的强光影响。
绿色还是蓝色?双目还是四目?
在各种游戏和影视作品中,在戴上夜视仪之后的画面基本上都是绿色的显示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夜视仪的核心组件:像增强管中荧光屏所使用的材料导致的,像增强管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微弱光线转化为电子束,经过加强放大之后再轰击荧光粉来产生余晖效果形成图像。在经过多种实验之后,选用了显像效果最好的硫化锌来制作荧光粉,而这种荧光粉发光时的颜色就是绿色。
一名美国海军飞行员正在使用AN/AVS-6头盔式夜视镜。
当然了,经过多年发展,夜视仪早就在尝试更多更好的图像增强管和荧光材料,例如有使用白磷管的夜视仪,呈现出来的画面便是偏灰的蓝色。这种图像的颜色更接近黑白画面,提升了夜视仪输出画面的对比度与对物体的辨识能力。
除了显像管的不同之外,夜视仪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镜头数目的不同,一般来说常见有单目夜视仪、双目夜视仪、四目夜视仪等等,而这些夜视仪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视野角度。
例如AN/PVS-14这种单目夜视仪,单个镜头的视野范围仅有40度左右,远低于人眼能看到的视野角度,使用时必须频繁转动头部才能够观察四周。在飞行、驾驶或需要瞬间决策的近距离作战中,这一缺陷尤为明显。这种局限性导致许多特种部队在执行近距离作战时更倾向于使用白光而非夜视设备。
“四目”的GPNVG-18与“双目”的AN/PVS-31。
虽然组合成双目夜视仪的话能同时得到两只眼的视野角度,但对比人眼的视野角度来说相依旧距甚远。为此,专门设计研发的全景夜视仪应运而生。全景夜视镜(PNVG)通过增加显像管数量来扩大视野范围,这种解决方案虽然会稍微增加设备体积、重量、功耗和复杂度,但也带来了远超传统夜视仪的视野角度。例如美军装备的GPNVG-18夜视仪通过4个显像管而达到了97度的视野角度,宽广的视野角度使得索敌和观察变得更加轻松,并且这款夜视仪也使用了白磷图像增强管,因此显示的画面为灰蓝色。在大名鼎鼎的刺杀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动中,海豹部队的队员们佩戴的便是GPNVG-18夜视仪。

四目夜视仪的第一人称单眼视角,FBI HRT的成员佩戴GPNVG-18观察驾驶气垫船的队友。
为了获取一切可能的战术优势,夜间作战正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征服黑夜的尝试也在持续地进化着。除了微光夜视仪之外,全彩夜视仪、热成像夜视仪、以及融合式夜视仪等多种新式夜视仪也正在慢慢开始列装各个国家的军队,夜视仪对于现代战争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大,如何反制夜视仪也成为了夜间作战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结合热成像功能和微光夜视功能的AN/PSQ-20融合式夜视仪画面。
《暗区突围》S15赛季,前线要塞夜幕降临。不光能够亲自体验夜视仪带来的夜间视野优势,掌握夜间作战的关键,还可以获取装备外观等多种好礼!
各位先锋们体验过前线要塞的夜间作战了吗?有没有摸到什么夜视仪的使用诀窍?不妨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本期的《暗区军武志》就先到这了,我们下期军武志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