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杀婢保夫,晚年绝食训子,莫非她真是毒妇?
张春华可不是什么深闺里的娇弱美人。
这位大晋王朝的隐形奠基者,是三国时代一朵带刺的玫瑰,美貌只是她最不值一提的装饰。对她,很多人第一印象是“狠”。这印象主要来自她少女时代干的一件大事。
那时,她丈夫司马懿还只是个“待业青年”,被大佬曹操盯上,要征召他去做官。
司马懿不想给曹家打工,于是心一横,开始“装病”。他演的可不是普通感冒,而是“风痹”,大概就是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那种。这一装,就是好几年。
有一天,司马懿在自家庭院里晒书,本来躺着“病入膏肓”的他,看着天色突变,暴雨将至,爱书心切,竟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跑去收书!这幕“医学奇迹”,好巧不巧,被一个路过的婢女全程目睹。
空气瞬间凝固。司马懿僵在原地,脑子里可能已经闪过了被曹操以“欺君之罪”砍头的画面。就在这时,张春华出现了。
她瞬间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个婢女,就是悬在全家头顶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落下,带来灭顶之灾。没有犹豫,没有争吵,张春华做出了一个冷酷到极致的决定——她亲手杀了那个婢女,彻底灭口。
做完这一切,她像没事人一样,亲自下厨做饭,料理家务,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司马懿看她的眼神。他不再仅仅把她看作妻子,更视作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共担风险的“政治合伙人”。《晋书》用六个字记载了司马懿的态度:“由是重之”。从此,真正看重了她。
站在现代视角,滥杀无辜不可取。但在那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乱世,张春华的决断,保住了司马懿的政治生命,也保住了司马家的未来。这一票“投名状”,让她在司马家的核心圈里,站稳了脚跟。
司马懿的“装病生涯”,可谓步步惊心。老板曹操生性多疑,一次试探不成,又来第二次。这次,他派使者给“病重”的司马懿送去了一个食盒。
司马懿躺在床上,颤巍巍地打开食盒,心里咯噔一下——里面是空的。
这是什么意思?慰问病人送个空盒子?是嘲讽,还是警告?司马懿百思不得其解,冷汗都快下来了。
这时,张春华悄悄走到他身边,低声而清晰地说出了那句点醒梦中人的话:“这是告诉你,‘盒中取食’啊!”(在古代,“盒”与“棺”谐音,“食”与“尸”谐音)。
司马懿瞬间醍醐灌顶,脊背发凉!空食盒,寓意着“棺中取尸”,是曹操在说:“别装了,再装死,就让你真死!”
他立刻戏精附体,表现得更加病入膏肓,成功骗过来使,再次渡过一劫。
张春华不仅是能“平事”的人物,更是能“解谜”的智囊。在司马懿漫长的“苟发育”阶段,她是不可或缺的“神队友”,两人是真正的智力互补型夫妻。
然而,时光流逝,司马懿权力越来越大,身边也多了年轻貌美的柏夫人。人到中年的张春华,不可避免地失宠了。
一次,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好心前去探望。没想到,躺在柏夫人怀里的司马懿,竟满脸厌恶地对她骂道:“老物可憎,何烦出也!”(老东西面目可憎,谁让你出来烦我的!)
这话如同尖刀,狠狠刺伤了张春华。但她没有哭闹,而是做出了一个更极端的举动——绝食。
这还不是她一个人绝食。她的两个好大儿,已经成年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一看母亲受辱,二话不说,也跟着一起绝食!
这一下,司马懿慌了。他赶紧放下身段,亲自向张春华道歉认错,好言抚慰,才让这场家庭风波平息。
事后,司马懿私下对人说:“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老东西死不足惜,我是怕苦了我的好儿子们啊!)
这场风波,表面是争风吃醋,内核却是权力博弈。张春华精准地抓住了司马懿的命门——两个能干的儿子。她用“集体绝食”这招,不是在求爱,而是在示威,宣告自己“太子生母”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是一场漂亮的、以退为进的政治反击战。
张春华一生最大的投资和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她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她以严格著称,将乱世中生存所需的果决、隐忍与权谋,悉数传授。
正是她培养的这对“狼虎兄弟”,最终完成了司马懿的未竟之业,为孙子司马炎篡魏建晋,铺平了道路。
她去世时,被迫尊为宣穆皇后。她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尊她为宣穆皇后。然而,这位尊贵的开国皇帝,在面对祖母的身后事时,却感到了深深的为难。
司马炎想用更隆重的礼仪追尊张春华,但礼官们翻遍典籍,发现她与司马懿后期关系破裂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过于尊崇她,反而会让祖父司马懿显得薄情,有损皇家颜面。
张春华的一生,就是一部从“贤内助”到“政治合伙人”,再到以母权反制夫权的逆袭史。
她亲手培养出司马师、司马昭这对“狼虎兄弟”,奠定了司马氏的江山。她是司马懿成功背后那个不能惹的女人,一个用钢铁意志在史书上刻下自己名字的奇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