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缝里的三国》之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真相

2020/11/2636 浏览攻略
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真相
——曹操杀死吕伯奢的前前后后
导语:
“曹操误杀吕伯奢”是三国中的一个相当著名的故事。故事著名不在于杀多少人和怎样杀人,而是在于曹操杀完吕伯奢一家八口后,说了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完全是小说家的演义和对古汉语的误读。
正文:
《三国演义》成功地首塑造了三国中的“三绝”,它们分别是: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和曹操的奸绝。
小说对曹操奸诈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独霸朝政,架空献帝。曹操运手政治手腕架空汉献帝,使皇帝成为自己的操纵的傀儡的手中的筹码。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帝国的实际控制者;二是从人品上看,曹操凶狠、歹毒,极端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
而最能暴露曹操凶狠、歹毒、自私自利品格的又和一件事情密切相关,那就是曹操杀死吕伯奢全家事件。
凡是熟悉三国故事的人对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的经过都耳熟都详。故事的大致梗概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出京城,打算回老家募兵讨董。董卓在全国范围内通缉曹操。
曹操在途经中牟县时被人认出,捉住送至县衙。幸得中牟县知县陈宫搭救,曹操死里逃生。陈宫由于仰慕曹操的英雄行为,决定弃官不坐,决定跟随曹操干事创业。不久曹陈二人逃至成皋,前往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家投宿。
吕伯奢将两人留宿后,对曹操说家无好酒,要去西村买酒。
吕伯奢走后,曹操与陈宫在吕家等候良久,不见吕伯奢回来。这时,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音声,还听见有两个人低语,说:“先绑了,再杀!”
曹操因此还疑吕伯奢想谋害自己,于是和陈宫一起拨出宝剑,不管男女,一连杀死吕伯奢家八口。
杀完人后,曹操与陈宫来到后厨,发现地上绑着一头猪。
原来,吕伯奢是想杀猪来款待曹操的,结果被曹操误会。
曹操和陈宫因此急忙离开吕家。行不到二里路,就见吕伯奢骑着毛驴,提着酒菜迎面而来,曹操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竞然把吕伯奢一剑砍死。陈宫大惊,对曹操说:“如果说刚才是误会,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还要杀人呢?明知不对,还要犯错,为是最大的不义啊!”
曹操这时对陈宫幽幽地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不但成为被人们千古唾骂的名言。
一个敢说想要辜负天下人,却不让天下人辜负自己的人是个什么货色?
曹操说出这句话后,直接就把自己钉在了恶人榜上,
在《三国演义》里陈宫就因为曹操说的这句话,毅然决然地离其而去,两人从此分道扬镳。而且书中还留下了两句诗,对曹操的品行进行了概括:“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认为曹操虽然反对董卓,但是曹操心狠手辣,其实和董卓是一路货色。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说过这样的话吗?
曹操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能够脱颖而出,把持朝政,官拜大汉丞相,没点道德水准肯定是办不成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社会中,谁肯愿意为一个极端自私,整天想着辜负天下的人出生入死呢?
退一步讲,曹操使真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能说出来的。我们传统仁义思想塑造不出真君子来,至少还能培养出点伪君子吧?无耻的言行只是从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曹操会讲出这样没水平的话来。
那么,曹操在杀死吕伯奢一家后,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真正的史籍是怎么对这段故事进行记载的吧!
史籍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一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在《魏书》里。《魏书》里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按照《魏书》的说法,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对曹操进行打劫,曹操迫不得已,杀死吕伯奢家的几个人。如果这说法是真实的,那么曹操的做法纯属正当防卫,杀了几个人顶多也是个防卫过当。
第二种说法在《世语》里,《世语》的说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是说曹操在亡命途中,怀疑吕伯奢想要谋害自己,因而杀了吕伯奢一家,然后乘夜逃走。
第三种说法见诸于孙盛《杂记》里,《杂记》是这样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孙盛《杂记》里的说,曹操在吕伯奢家听到了霍霍磨刀之声,以为吕伯奢想要害自己就,就把吕伯奢一家杀死了。孙盛的说法与《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情节最为接进。我们可以认定《三国演义》是根据《杂记》为蓝本进行创作的。
曹操杀人以后,发现杀错了,是怎样表现的呢?
《杂记》中是这样说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时,有人就说了,你看史书不都是这样记载的吗?曹操明明白白地说了,宁愿让我辜负别人,也不让别人辜负自己。
持这种观点的也包括能够在央视里做《百家讲谈》的所谓知名教授。
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凡是持这种说法的人肯定是初中语文没有过关,他们连最起码的古文常识都没有。
古文和现代汉语不同,我们不能直接拿古文来套当代汉语。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宁”字。
宁字在古文里绝不是像现代汉语里,是“宁可”、“宁愿”的意思。
它的真正意思应该是“难道”、“岂能”的意思,。
比如陈胜在大泽乡中喊出的那句千古名言:“王侯将相,宁的种乎?”
陈胜的意思是说,难道那些王侯将相一生下来就是命中注定的吗?
或者理解成,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这里的“宁”肯定不是“宁愿”的意思。
因为陈胜绝不会说:王侯将相们,他们是宁愿命中注定吗?
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大诗人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也有一句名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应该更加昂扬向上,岂能因为头发白了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呢?
如果把“宁”字理解成宁愿,就会闹笑话:年纪大了应该更加昂扬向上,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初衷。
这样讲肯定是讲不通的。
当我们知道了“宁”字的涵义后,就会明白曹操当时所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肯定不是“宁肯愿让我来辜负天下人,也不愿让天下人辜负我!”的意思了。
那么,当时真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情况大约是这样的:
曹操发现自己误会了别人,把别人误杀后,相当后悔,所以很是“凄怆”。凄怆是悲伤的样子。
曹操满怀悲伤地说了句反问句。他说:难道总要让我来对不起别人,不让别人对不起我吗?
这里实际上还有句潜台词,就是:事情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
这样的解释顺理承章,曹操当时被朝廷通缉,像惊弓之鸟一样慌忙逃窜,由于过份惊恐,觉得全世界都在迫害自己,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误杀了别人。当他知道内情以后,悔恨万份,感到无地自容,才出了这样的话。
试想,一个如丧家之犬、落网之鱼,拼命逃亡的人这时怎么还会有企图辜负天下人的狂傲想法呢?
当我们明白了这句话后,我相信大家对曹操的看法是不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呢?同时对那些连最起码的古文知识都不具备却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言不惭搞讲座的所谓大学教授,是不是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