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扑街分析,科幻寒冬?不,仅仅是“他”的寒冬

精华修改于2019/08/14352 浏览综合
讲句真话,上海堡垒这部片子,我真没想过他会这么烂。
虽然我和我爸一起看小破球的时候,一看主演心就凉了半截,早就打了预防针。但谁知道,世事难料,心里预计评分大概有6分的(满分十分)的电影,居然是颗超级大臭蛋。导演还真是有一套啊,我对这部片子反而感兴趣了,我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坑爹,有多cxk,能够让这部电影这么牛啤,这么“光彩夺目”。
注意力转移回电影,上海堡垒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鹿晗背锅?对手太强?前后对比?天气原因?还是本身素质根本就不过关?与其说这些原因的其中一项,倒不如说这些原因都是上海堡垒扑街的原因,只不过是主次的区分罢了。
但从这个角度讲实在是太没意思了,我们只要稍微用点脑子思考一下,就可以整理出整套逻辑以及几乎分毫不差的分析结果。这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这个帖子的使命。我们不妨把视角稍微放远一点,从总体战略布局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原来二维的问题三维化,跨过硬件与市场的局限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入手,来看待这个问题。
TapTap
上海堡垒的失败,与其说是中国科幻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新老势力的交锋。
网上很多人都在说,上海堡垒几乎摧毁了中国科幻。这些人的观点有问题吗?完全没有错误,即使我没看过上海堡垒,我也能从预告片里透露出的信息看到上海堡垒的坑爹气息。母舰上无人机的塑料质感,主角“江洋”有气无力的报道,那个把军帽都顶飞的中分,都透露着“这部电影从质感上就不好”的信息。那些看过实际原片的人显然比我更有发言权,如此低的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上海堡垒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中国科幻遭受了此次重击,看似确实要退却到原来的样子……
TapTap
但是,请原谅我,我无法赞同《上海堡垒》杀死了中国科幻这个说法,因为——中国科幻不可能就被一部烂片杀死!
中国科幻电影,没错,才刚刚起步,没错,是还很弱小,是还很娇弱,经不起重大的挫折和打击。
但悲观论主义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真挚期待,与小鲜肉经济已成夕阳小圈子的既定事实。
中国科幻电影,是富有朝气的,是建立在我们的期待之上的,是万众翘首以待的,是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就算在国际上,科幻电影陷入僵局,但国内,我们依旧在等待新科幻电影的到来,我们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也不会有巨大的降温。
而上海堡垒,充其量最多是小鲜肉“巨星”经济与科幻电影的结合,充其量是越来越没落的经济与国内朝气经济的融化(融合失败我们就不提了),他的失败,仅仅只是佐证了小鲜肉经济无论如何套牌,都会回到小圈子的事实,消费过热与韩流的退却早已是命中注定,小鲜肉经济将会退回他们的小圈子,不再剥夺我们欣赏其他文化作品的权力。
没落文化与复苏文化的对决,自然是旧势力与新势力的对决,而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企图回到过去,搞那些受众面并不大的东西,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相信看到现在,大家早就想到了我这个阶段的结论:上海堡垒的失败,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终结!他只是旧势力的继续崩坏,而不是新势力的就此止步!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在众人的努力下,必将带来新的春天!
TapTap
驳斥了中国科幻电影死亡论后,我们再来看看《上海堡垒》的战略意义。
在我看来,上海堡垒的战略意义,很简单,他树立了一个路标,告诉了我们一条死胡同。
他告诉了我们,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能将即将没落的东西,与新生的朝阳相结合。一旦结合,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将会殃及这个还未成熟的事物,发展的根基与整体的稳定。
上海堡垒,不是中国科幻的堡垒,而是电影消费快餐化的重要堡垒,他的被攻克,证明了市场正在向好的真实现状,打响了小众快餐影视文化不再主宰大众文化的先兆,由金钱控制的市场,正在不再青睐流量的先兆。
关于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本身,我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这部电影我根本就没看过,要我评说这部电影,显然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我没资格评价上海堡垒,也没有资格指责任何一个参与电影制作的劳动者,他们是失败者,没错,但他们的劳动结晶,应该被尊重。
我不敢说流量小生把持的市场已经被终结,但我敢说,这是他们回归小圈子的重要一击。
愿中国科幻,生生不息,绿树常在。
也希望中国影视行业,少一点烂片,多一点真心,多一点真意。
9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