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者荣耀被报纸批评的一些个人看法(更新版)

修改于2017/04/131654 浏览综合
电子游戏作为第九艺术,我个人认为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应当有对历史人物形象再加工的权力,但要掌握分寸。
举个例子,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张无忌手下的一个小干部,这符合历史吗?形象引导正确吗?再说《倚天屠龙记》的文化影响有多大我们又不是不知道,那为什么我们不说这是遗毒后世,误导大众呢?
换位思考就知道了。把小说当正史,把演义当正史,把野史当正史,我们会说这个人*****吧。
当然你说玩家年龄小,容易被误导,危害到了青少年。但是这款游戏本来就不是为低龄玩家设计的益智游戏啊?
家长没有监管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厂商背锅?若论对青少年的毒害,烟与酒不是更加恶劣吗?而且也更为普遍。再说烟酒也不是为青少年准备的,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被烟酒缠绕,毁了一生呢?你们为什么不去指责烟酒商呢?难道说只是因为这是老生常谈不足以吸引大众,博人眼球,所以你们选了一个热门的ip,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有关部门把毒害青少年更为严重的源头都没有把控好,却想对并不严重、无可厚非的来源动刀,这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
再说历史,我个人认为游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的推广与输出是有正面意义的
低龄玩家本来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个人,但是他现在知道了,虽然与历史有偏差,但是完全可以通过以后的不断学习来修正。
再说对于小孩子,是让他抱着一本大部头的历史文献研究历史,还是让他接触与历史有关的文化产品来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对于小孩子的教育而言,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强迫他学习强了不知多少倍
有谁能一下子学到可信度最高的历史?中学阶段不是也让学生接触《三国演义》之类的名著吗?这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吗?再说演义这种文学形式与正史的偏差有多大我们也不是不知道,有许多人的形象是相去甚远的。那为什么不去说这个呢?还是因为量力而行,这个说不动,所以挑了一个好说的?
如果《三国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也“不幸”被我言中,也被动了刀子,那就会出许多有趣的新闻了:因《三国演义》所引起的文化误导已经非常严重了,比如说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认为关羽脑袋上戴了个绿帽子,手里拿把大刀,脸上是不正常的红色;张飞是个络腮胡子的糙汉;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蒋干是个被周瑜戏弄的脑残……所以有关部门决定限时整改,要求下架所有《三国演义》书籍以及其他《三国演义》文化产品,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相应责任。因罗贯中先生已经去世,所以由罗家后人代为负责,即日起必须发布声明,向大众说明对历史的误导,并处以罚款。随后,韩国政府发表声明,罗贯中是济州岛人士,《三国演义》是韩国人的,并列出了一十八项“铁证”提交给联合国,联合国有关部门“考证”后确认此事,从此《三国演义》脱中入韩。再之后,中国有关部门发布声明,下架《三国演义》顺应了国家“限韩令”,各方皆大欢喜。(YY了一段,娱乐一下)
好了言归正传。这款游戏的整个世界观我都看过,用的是一种文学上很常见的架空手法。人物的形象(文学类)虽然与历史有出入,但是与人物相关标志性事物还是能对的上号的。
比如说“酒,剑,诗,仙”,这四个元素很明显是说李白的嘛,其他人物虽然被架空,但是特征符号还是对应的。
你说人物形象(画面类)与历史差别较大,那你不要跟我说,国家允许的小孩子历史读物里面的历史人物,大部分都不是Q版的形象,难道我国历史上的人物都是“两头身”?到了近代才恢复?所以,这本来就是有问题的。
并且孩子们因为游戏中这个历史人物帅气,潇洒,心慕之,那他顺理成章会对这个历史人物感兴趣,有了了解他,学习他事迹的动力。
然后,这款游戏讲的不是历史,而是未来,是历史人物在未来的一种轮回,是发生在地球时代许多世纪后的事情,所以他还是有一定文化深度的。
什么?你说小孩子没去看世界观,所以会受到影响。那我就有话说了,世界观内嵌到游戏里面,点开就能看到。那你又说,那小孩子不看怎么办?我想,就算你把人教版的一本历史书教材给一个小孩子学,他要是不想看,他也能给你学到神经错乱你信不信?你把一款游戏当成历史教材来对待,是高估游戏的作用,还是低估了老师们的水平
还有,这篇评论的第一句话就露怯了。荆轲的确是男的,但是荆轲之妹也是男的?我估计作者也没有深入调查,很有可能也是听人说的,邓爷爷告诉我们,“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第一句就不严谨。
然后再说荆轲之妹这个问题。在这里,“荆轲”是一个称号,是一种荣誉。我们都知道荆轲被许多人推崇为古代第一刺客(虽然失败了),所以他名字里是有着莫大荣誉的,因此游戏的作者把他当成了一种称号,我想这是一种小创新。
比如我们说中国的“爱因斯坦”,她也有可能是女的。在这里荆轲之妹是继承了荆轲的遗志与名字,替兄长完成未竞的事业。说实话,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里时,是有一些小感动的,从文学上讲,这个“荆轲”“娘化”非但不是缺点,甚至是整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的点睛之笔,不但没有贬低荆轲,还把荆轲所具有的精神符号化,实体化成为了传承的财富与荣誉
像这种传承名字的有例子吗?有,而且相当多。比如说:服部半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来代代相传的名号;张天师,历代张家天师都会叫这个名字;张起灵(滑稽脸),我们都知道的。
当然,用历史人物来游戏的确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XXX杀了OOO,XXX坑了,终究还是不好听。但是其他艺术形式在涉及此事时也都难以处理好。我还记得前几年拍“霍元甲”时,霍家后人就把剧组告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篇评论是有失偏颇的。这一次,我选择站在“王者荣耀”这边,也是站在了这类游戏,这类艺术形式的一边。
王者荣耀的英雄形象有一些的确需要改一下,女性角色的确有的有“卖肉”的嫌疑,但是我认为有些人不要总拿这个来做文章,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结果现在文化的对外输出如此之弱不是没有缘故的,文化输出还是那老一套,温吞水的作风终究还是有缺陷的。
~~~~~~~~~~~~~~~~~~~~~~~~~~~~~~
(补充于2017.04.04)
2000年的那篇《电脑游戏 瞄准孩子的“电子***”也是在“光明日报”刊发的(细思恐极),随后不久(间隔一个月左右)有关部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这直接导致了主机不能在我国大陆上公开销售
这也就导致了,即使是现在,很多游戏没有中文版的,即使有,也往往是繁中而不是简中。因为国外厂商在设计游戏之初,就把大陆刨除了。
直到2014年这条禁令才得以解除,可是这是整整13年的时间啊,如果说我们国家在2000年游戏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有机会赶超世界上游戏制作强国,那么这13年,我们已经被落下了不知多少距离,要想迎头赶上谈何容易?
细想之下,我国游戏制作水平始终赶不上欧美,甚至是日韩,这的确是有原因的。现在韩国的游戏虽然往往是外表光鲜但内容空洞,但我们无法否认他的确领先于我们,国际上也承认韩国在游戏上的地位。
如果不是这13年,我们有多少机会可以赶超外国?
我国当前游戏制作水平不如国外,我认为这个责任不应由我们国内的游戏厂商来背负。在国家对游戏的大力限制下,是我们国内的游戏厂商默默支撑着,忍受着来自国家和玩家的双重压力。
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中国就不会再有游戏产业,即便是有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希望,能这么快行业复苏。
现在又是《光明日报》发文对游戏产业质疑,只不过这一次的目标不是主机(PC)游戏,而是瞄上了方兴未艾的手游。
作为官方的喉舌,在“电子***”事件后,那13年里面,官媒推出了一个对“网瘾少年”的斗争英雄,没错,他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
我不希望这一次《光明日报》的发文再引起一次“手游禁令”,我不希望我们的游戏产业再一次倒退13年。
TapTap
~~~~~~~~~~~~~~~~~~~~~~~~~~~~~~
补个图(4月13日)
所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
我记得以前有个鸡汤说,有朝一日,我们也会成为我们当时最讨厌的那类人。
很多事情看开就好,我们眼中的小孩子,有朝一日也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只有眼光放的长远,才不会被时代所限制。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生存方式。
我们现在所不能接受的,在未来未必不合理。
(题外话,有感而发)
TapTap
18
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