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介绍(一) 华夏第一相——管仲

2021/09/07362 浏览综合
大家好,我是和大家一起测试的子衣。
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华夏第一相——管仲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后代。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对内大力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实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身份尊贵,算是贵族阶层,其父管庄曾在齐国担任大夫,后家道中衰,为此,管仲早年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次当兵,多次逃跑,想要做官,没有成功。
在春秋时期,对于原有贵族阶层已经有了改变,周王室的没落,诸侯的崛起,士阶层的大量兴起,私学的推广,社会进行剧烈变革的大量条件已经达成。在游戏中的夏商周时代,准确来说应该是夏商西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彻底没落。在西周中期开始,周王室权威不断衰落,也给了诸侯兴霸权的条件,也是在这个时代,管仲成功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先看看管仲的时间年表
年少时,家道中衰,经商,游历天下。从军,临阵脱逃,三次想当官,未成功。
齐僖公驾崩,辅助公子纠。齐国内乱,逃亡鲁国。
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内乱。管仲请求先行,截击公子小白,射杀小白,箭中,人未死。小白回国,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到达齐国后,知道齐国已有新君,鲁庄公得知此事后,气急败坏,率兵攻打齐国。不听管仲的建议,兵败,管仲和公子纠随鲁庄公回归鲁国。
齐桓公元年,鲍叔牙用计逼死公子纠,救回管仲。推荐管仲为齐国相。
齐桓公二年,桓公不听管仲之言,强行出兵攻打宋国,齐军大败。
齐桓公三年,管仲建议出兵谭国,谭国灭国。
齐桓公五年,管仲建议北杏会盟。遂国受邀,未参加,被齐灭国。
齐桓公七年,齐桓公与在鄄会盟。齐国成为公认霸主。
齐桓公二十四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北征山戎,救卫存邢。
齐桓公二十九年,召陵会盟,齐楚结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癸丘会盟,重订盟约,辅佐周室。
齐桓公四十一年,推荐公孙隰朋继任相国。
管仲的外部关系也是出众且成功的
管仲和齐桓公。管仲与齐桓公的君臣之义,是难能可贵的,延续一生,尽管在管仲临终之言的时候,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但是这也不能影响他们之前的君臣之义。齐桓公全力支持管仲,管仲全力改革,使得齐国国富民强,九合诸侯,成就霸业。就和商鞅与秦孝公一般,终其一生,互相支持一生,商鞅在齐国变法,秦孝公支持其改革创举,这些君臣,早已超越君臣。
“桓管五杰”是齐桓公时期,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五位大才。“五杰”即隰朋、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
桓公曾经与管仲队言,欲拜管仲为相,管仲不受,桓问其故,管仲言力不能及,须纳贤才。若成就大业,需要使用五杰。桓问五杰是谁?管仲以言辞规范、进退得体、辩辞刚柔、合乎立法,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开垦田地、聚粟成多,尽地之效,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行军作战,士卒车马,进退有序,击鼓作战,三军视死如归,臣不如王于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策断案,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欲治国强兵,这五人就够了。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
管仲与“桓管五杰”,管仲和“桓管五杰”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成就的,管仲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依靠五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完成国内政事。“桓管五杰”也依靠管仲的信任,将自己的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使得齐国在霸业之路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的前往争霸,他们虽是上下级关系,实则轻如手足,互相成就。
个人见解,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