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星Starlike》资源解析与推测
修改于2020/06/11473 浏览攻略
一、星尘——相变、稳相皿与星尘力学[1]

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相变动力学指出,具备相变条件的系统一旦获取相变推动力,系统就具有发生相变的趋势。
从热力学机制上看,相变分为一级、二级与多级相变,通常把伴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的相变称为第一类(或一级)相变。从星尘提炼过程中释放出的恐怖能量来看,其应属于一级相变。若提炼过程同时伴有热容跃迁或出现居里点,则为一二级混合相变。
从动力学机制上看,相变又可以分为匀相转变和非匀相转变。
匀相转变没有明确的相界,相变是在整体中均匀进行,其相变过程中的涨落程度很小而空间范围很大;非匀相转变是通过新相的成核生长来实现,相变中母相与新相共存,成核过程将不再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系统,涨落的程度很大而空间范围很小。二级相变总是按匀相转变方式进行的,也有一些一级相变是按匀相转变方式进行的,例如失稳分解。
星尘相变可能两者兼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星尘的非匀相转变技术前景更为广阔,这点在后面的星尘力学处再提。
稳相皿应该使用了对应的相变材料来解决星尘储存和能量逸散的问题。当星尘相变发生时,相变材料在其相变温度附近提前发生相变以吸收大量热量,进而达到调整和控制星尘周围环境温度的目的。
该相变材料应具备储能密度高、辐射吸收能力强、导热换热效果好、相变环境维持稳定、可循环次数多、安全等特征。
在星尘发现之前,广泛用于相变领域的理论有居里原理(针对晶体相变)和朗道理论(针对连续相变)。伴随着星尘力学的发展,相变理论日趋完善,其中一项就是星尘的非匀相转变技术。
绝大多数相变,需要先形核,再扩散长大形成新相。形核是指原子集团在母相的很小尺度范围内形成核心。
星尘的非匀相转变之所以比匀相转变更具前景,是因为非均匀成核比均匀成核更容易发生,形核功更小,形核率更高。背后的机理比较复杂,简单解释就是非均匀成核所需要的能量更少,从而使成核过程所需越过的势垒降低,进而使非均匀成核可在较小的相变驱动力下进行。
这将导致临界形核功的降低,从而大大促进形核过程,提高形核成功率。得益于此,非匀相转变的成本更低,且效益远大于匀相转变。
官方记载的非均匀相记录首次出现于N.E628(A.D4128)年3月24日。当天,一体汉和的鸾羽号舰长在日志中提到“非均匀相星尘引擎顺利完成升级”。
该引擎以星尘为动力,具备FTL技术(Faster-Than-Light,超光速。由于光速壁障的存在,该引擎可能采用的是曲率驱动[2]的方式来变相达到超光速。)仅两年后(A.D4130),鸾羽号成功泊入适宜行星轨道,定居辉夙星。
自首次接触落日晶后,人类用了六年的时间找到了星尘相变的临界点,又用了六年开发了相变储存技术,但却用了2000年才顺利升级非均匀相引擎,侧面印证了人类“对星尘相变认知的浅薄”。
二、落日晶——大过滤器

在看完图片里的文字后,笔者脑海里下意识地浮现四个字:大过滤器
大过滤器是源自文明筛选理论的一个词,是对费米悖论可能的解释之一。
该理论认为宇宙之所以空荡,没有外星文明的踪迹,是因为有一个因素干扰了高等文明的出现,或者说干扰了对高等文明的探测。
正如人类必然撞到死亡的墙,文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也必然撞到这样一堵墙,这个墙就是大过滤器。谁也不知道人类是否经历了大过滤器,但至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仍未发现其他任何生命迹象(包括偌星的世界观)是一个好消息。
牛津哲学家NickBostrom认为:“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即使我们在火星上发现简单的生命也将是灾难性的信号,因为这将大大降低我们已经越过大过滤器的这种可能性,如果我们在火星发现复杂生命的化石,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新闻,因为这说明大过滤器几乎肯定会发生在我们的未来——这将导致物种的毁灭。”
对于大过滤器具体形式的猜想有很多,如无生命到有生命、原核到真核的跨越,或者是超级技术失控、极端自然灾害等灭顶之灾。从图中文字反映的情况来看,落日晶的出现有可能就是大过滤器的征兆,从以下几点可以初见端倪:
(1)在初遇落日晶之前,人类从未在地球岩层中发现该类矿物。但初遇后,仅数十年便诡异的大量增殖于地球岩层中,且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异常气候和地质现象。这种现象到A.D2144年(联合国1945年创立,每年举办一届联合国大会,据此推算第199届应为2144年,距首次接触落日晶约60年)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也就是说,这种物质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摧毁了人类百万年来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此为环境筛选。

(2)地球文明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唯一的出路就是飞出去,寻找宜居的星球。但是,一个智能文明如果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仍然无法解决能源问题,便无法利用星球资源开发出恒星际飞船,就只能困于母星坐以待毙,死路一条,此为能源筛选。
(3)飞出去,就必然面临着一个残酷的问题:谁走谁留。这是个横亘在人类文明面前的千古难题,只有两个选择,是少数人走,多数人等死;还是一块死,整整齐齐。《三体》里光速飞船胎死腹中,导致人类文明全军覆没,可以看出刘慈欣对人类文明能否迈过这道坎不抱希望。在零道德的冷酷宇宙中,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望,此为道德筛选。
(4)落日晶的分布为“雨露均沾”式,且其形成时间与天体位置紧密相连,分布广泛,高度特性统一。这种反常的生长规律和分布方式,很难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存有某种动机。
如果把这种动机理解为给宇宙文明过筛子,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合理性:宇宙中任何一种元素均没有这些特性,偏偏它有。它存于宇宙之中又游离于已知元素之外,一旦天体运行到特定位置便神秘的出现且迅速蔓延,像无情的收割者。
如果说希格斯玻色子[3]作为一种特殊的粒子解释了物质的质量和宇宙的可能成因,那么星尘作为一种特殊的元素就可能暗藏着对费米悖论的解释——为什么宇宙空荡荡,因为有星尘这类筛子的存在。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知道,大过滤器的筛选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合性,筛选的方式和种类往往不止一种,可能多种筛选依次出现或同时出现。
(2)阶段性,大过滤器并非只筛选一次,它分为几个阶段,难度依次由弱变强。这是因为只筛一次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一些实力不足的文明侥幸过筛其实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没那个实力硬往牌桌上凑往往会死的很惨)。这一点体现了大过滤器的严谨,精密与残酷,不如此便不足以扼杀漏网之鱼,筛选出真正适合宇宙环境现状的文明。
(3)必然性,筛子出现没有例外,广泛存在,雨露均沾。如果没有碰上可能只是因为文明水平还没到那个阶段,或者天体尚未运行到特定位置。
(4)预警性,筛子的到来并非毫无征兆,事先往往会有明显的特征以供识别。如果出现了绝无仅有且颠覆认知的东西,可能就是筛子即将来临的警告。
(5)矛盾性,由于筛子不是密不透风的,总有漏洞(网眼)可钻。因此,筛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毁灭,它总蕴含着新生。可以说,筛子是生与死的分割网,是天堂与地狱的矛盾统一体。例如,星尘可以让地球文明灭绝,也可以让星舰文明诞生。
(6)概率性,上面提到筛子存在漏洞,这就必然有个概率的问题。过筛概率大小取决于漏洞大小和利用程度,如果提前发现漏洞并做好准备加以利用,过筛成功率会提高。但由于当局者迷的特性以及阶段瓶颈(如技术,思想等)的存在,文明往往并不能及时察觉漏洞,即使察觉出了可能也无法及时做好准备。
(7)统一性,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不管漏洞大小如何,只要过滤器出现了,就有一个统一的目标:筛选文明。落网之鱼静候死亡,过了筛选的则文明整体进化,跃迁到新的高度。
星尘的来临,是毁灭的先兆,但人类利用它开启了相际革命,开发出恒星级飞船,为过筛奠定物质基础;联合国决议少数人离开,多数人等死,并美其名曰“勇敢无畏的银河巡礼者”,攻破思想道德难关。能挺过这种复合筛子,不得不说在偌星的世界里,人类是幸运的。
但过筛之后并不意味着安稳,大过滤器之“大”,背后可能暗示着远不止于此的危险。人类迈入空间站时代后,也许将迎来更为残酷的淘汰规则。不过,人类毕竟渡过了一次劫难,在下一个筛子来临之前,人类将获得极其宝贵的不被打扰的发展时间。
在这一段时间内能否敏锐察觉出筛子和漏洞的存在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安排和部署,将决定人类是否能撑过下一次筛选。
笔者以为,在这一段时间内已经出现下一把筛子来临的征兆了,因为漏洞率先浮出水面,发出了预警,它就是染山霞血脉。
利用星尘的相变,人类开启了空间站时代,步入星舰文明。染山霞血脉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天文生物的相变已经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山峰与晚霞,在染山霞血脉拥有者身上,也许真的肩负着目前还无法看清的使命。人类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成功过筛呢?
三、有机元——合成粮食

两千年前人类便已经在合成粮食的路上艰难的探索,但从资料来看,再过两千年依然未能跨过这道坎。判断是否实现了人造粮食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原料获取方式。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脂肪与固醇、维生素等等营养物质如果仍然只能从动植物身上提取,而不是工厂合成,那就说明合成粮食依旧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这里摘录一段《三体》中罗辑和大史两人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被智子锁死科技后的人类农业技术状况:
“那合成粮食呢,他们不是可以合成粮食吗?”罗辑又问。
“这我不是太清楚,但现在的粮食也是种子长出来的,只不过是在工厂的什么培养槽里生长的。庄稼都基因改造过,据说那麦子只长穗没有秸秆,而且长得贼快,因为那里面有很强的人造阳光,还有催长的强辐射什么的,麦子稻谷一星期就能收一季,从外面看就像生产线上产出来的一样。”
“哦——”罗辑长长地沉吟一声,他眼前许多绚烂的肥皂泡破裂了,现实露出了真面目,他现在知道,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智子仍然无处不在地飘荡着,人类的科学仍被锁死着,现有的技术,都不可能越过智子划定的那条线。
即便现在人类的自动化生产和数据传感技术能够实现类似工厂的流水线作业,甚至可以在采集原料后立刻加工从而省去原料储存空间,但这些都像《三体》中提到的一样:不过是21世纪就已有的技术加强版而已,原料的获取依然未能突破原始的种植和采集方式。只不过《三体》中这个时间跨度是200年,而《偌星》则是2000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科技在这一层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四、极光石——战略部署

资源和能源,尤其是重要资源和能源历来便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极光石因其优异的性能驱动,过载运算以及与星语者的结合效应,无疑是太空中极其重要的资源。
如今,极光石的核心开采技术被星语者学院一手掌控,他们坐拥绝大多数的极光石资源储备,已经有了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能力。
如果没有《波江座协定》,如果没有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宗旨,这样一个军事经济实力超强的组织绝对是非常危险的存在。
实际上,解理战争之所以能调解成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人类对埃卡妮亚麾下的染山霞舰队实力的忌惮。
如今,埃卡妮亚领导的组织实力越发强盛,顶尖的资源和能源工艺被他们牢牢握在手中,这意味着经济命脉无形中被别人掐在手里,滋味不会好受。
不过相比起来更令人在意的是,为什么核心开采技术被星语者学院独家掌控?他们名义上秉持为整个人类文明服务的核心思想,为什么却又对人类隐瞒关键的资源开采技术?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尖端技术掌控在他们手里?笔者推测,原因有二:
(1)战略威慑。好比核威慑维系了地球文明百年以上的宏观和平,星语者学院掌控的尖端工艺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了其在群敌环伺中能够岿然自立,同时对蠢蠢欲动、勾心斗角的人类文明进行牵制和平衡。核心技术的公开意味着战略威慑力的削弱,《波江座协定》便成为一纸空文。
(2)未雨绸缪。让绝大多数核心资源储备为星语者学院所有,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未来。谁也无法预料以后会遇到什么危机(或者筛子),将希望寄托于各自为政的人类势力,期望他们能够在危机来临时放下成见,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资源、技术、人才来共同应对危机,无疑是一种奢望。这时候就显现出星语者学院作为中立势力来储备资源的优越性了: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战时配给等等,确保危机来临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这个角度看,埃卡妮亚可能已经意识到了筛子的存在并利用星语者学院做出了相应的布局。
只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星语者学院毕竟是异能者的组织,他们的存在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以想见,即便有了《波江座协定》所维持的表面和平,人类心底深处的不安并未消减,反而会愈发加剧。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未来双方之间的掣肘和矛盾会日渐频繁,恐成隐患。
五、浮泡素——染山霞起源

这段资料映证了笔者上篇文章[4]对于染山霞起源的猜想,此处引用两段:
染山霞的来源更有可能出自一种特殊的植物——雪衣藻。这种藻类多生于南北极地和雪山之巅,常年处于低温、强光和强紫外辐射的极端环境中。在这样苛刻的处境下,雪衣藻通过合成特殊的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其中尤以虾青素为典型代表)来与严酷的气候条件对抗。这些色素多呈红色,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保护光合作用系统的特征,能够帮助雪衣藻大幅增强抗寒(可耐受零下36°C低温)和抵抗紫外辐射的能力……同样,坚韧不拔的人类文明,在寒冷恶劣的宇宙中忍耐、漂泊千年后,终于在遥远的外星扎根,并激活了这样一缕特殊的血脉,“染山霞”的寓意已经非常明显,且名副其实。从这一称呼确定那一刻起,就埋下了千年后人类建立伞形社会的伏笔……
在人类文明中存在一种具有特殊体质的群体,他们体内含有能够与落日晶体辐射产生特异反应的受体。这种特异反应会生成一种人类前所未见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激素、糖类、氨基酸,也可能是某种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全新物态的“相”,其在人体内发生相际传质并引发了界面湍流,显著加快传质速率)。这种物质对大脑神经元和身体机能均有明显且高效的刺激强化效应,当其在血管中积聚到一定的量时——染山霞血脉便觉醒了。
巧合的是,官方给出的浮泡素图片中,也有红***素的沉淀。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染山霞血脉者体内含有类似浮泡素的物质,这些物质可帮助血脉者抵抗普通人无法承受的星尘辐射,且能派生出普通人无法自然形成的神经网络,大幅增强身体机能和思维能力。多方印证之下,染山霞神秘的起源也许真的和那抹傲然挺立在山峰之巅的血红藻类有着不解之缘。
六、向阳鸢——磁单极子[5]

电与磁常常同步出现,不仅是因为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特性,更是因为两者所具备的对称性一直为物理学家深深着迷,从优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中便可见一斑。
然而,当科学家试图在磁场中寻找电荷的对应物时,这种对称性却被打破了。人类能够找到以带电粒子的形式存在的电单极子,但却从未观测到过磁单极子。
磁单极子是弦理论和高能物理中的一种假想粒子。一根磁棒,一切为二,不会发生一半指北极,另一半指南极的状况,而会是切开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己的指北极与指南极。在经典电磁理论中,磁场是由电流和变化的电场产生的,磁南极和磁北极总是同时存在,不存在磁单极子。
然而在量子力学的预测中,只带有单一磁极的物质是存在的。它们的磁感线分布类似于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是一种只带有一个单位“磁荷”(类比于电荷)的基本粒子。在宇宙环境下已知的黑洞和奇点可能都是磁单极粒子的宏观表现,但都难以验证。

在大统一理论和超弦理论中磁单极子都有重要意义,磁单极子的发现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能够解释暗物质中暗磁单极子的存在[6],还能够解释电荷的量子化效应(为何基本粒子带电量是电子带电量的倍数)。发现了磁单极子,就意味着人类在这两个领域的认识迈出一大步。行星勘探和星际导航仅仅是最初步的运用,在未来,围绕着磁单极子所完善的物理学很可能将带来更具颠覆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至于为什么是在形似鸢尾花的植物上发现的磁单极子,这里仅做一层联想:在古希腊神话中,鸢尾是彩虹女神的名字,承载着连接天地的使命,她作为神和人的信使,向人类传递着神的福音和旨意。向阳鸢的偶然发现,也许恰恰表明人类的探索和进步实际上有着“神”的指点,表面看似的主观偶然或许是精心操控的客观必然。总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做过度联想了。
七、玻色质——超流[7]

超流性是指流体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下具有零阻力或零黏度,但超过此温度其超流性就会消失,典型的例子就是液氦4超流相。当液氦被冷却到2.17K(-270.98℃)以下时,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
所有粒子占据同一量子态,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此时其内摩擦系数、熵度、黏度均为0,具有无限大的热传导率。
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也可以在任何容器表面上形成一层单原子厚度的液体薄膜,永无止境的流动而不失去能量。
更加奇异的是它所具有的热机效应(又称喷泉效应):当对插在超流液氦中的纤细管进行加热或打光时,液氦会沿着细管喷薄而出。

谈到超流,就不可不谈科学家朗道[8](没错就是第一节在相变领域提出朗道理论的那位),他用凝聚态物理成功解释了超流现象。
朗道的解释认为,超流动性本质上是量子液体在临界温度之下的一种物态相变。相变时会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所呈现出的一种类似气态的、具有超流性的物态。超流实际上是理想流体的一些元激发,运用到舰队护盾和装甲上的应该是玻色激发中的等离激元,即通过金属离子与电子气相互作用引发的等离子体集体震荡激发。
当受聚能武器攻击时,具有超流特性的玻色质与金属材料互相震荡产生元激发,触发喷泉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喷涌而出,形成覆盖在周围的一层保护膜。这层膜上的原子被密集的压在一起,具有极高的韧性,再加之零摩擦所带来的动能缓冲和零磨损等特性,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强度和耐久度。

这段资料侧面反映出埃卡妮亚及其组织确实掌握着人类尚未知晓的尖端科技,她隐瞒的动机以及由此埋下的隐患,可以联系第四节极光石的分析。
从以上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偌星世界观中的资源设定是结合前沿物理和游戏背景所作出来的,其间所展示出的严谨推定和精妙联想都令笔者折服,从而更为相信偌星要讲的故事,会是何等的精彩,让我们都期待一下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2】阿库别瑞引擎:http://www.dwz.cz/?5si
【3】希格斯玻色子:http://www.dwz.cz/?5sx
【5】《环球科学》磁单极子之谜:为什么没有只有南极或只有北极的磁铁?https://huanqiukexue.com/a/guandian/boke/T_Mir_Danger_Julius/2016/1017/26645.html
【6】《科技日报》新设想:暗物质粒子或为暗磁单极子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6/15/c_138142293.htm
【9】本文作者博物馆文案组成员-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