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表测影
2023/10/226 浏览综合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作为起点,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平均时间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平均时间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由于“平均时间法”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