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般若都配读作波若

修改于2023/11/18351 浏览综合
我看到知乎有这么一句带节奏的(原文是繁体)“没文化的读班弱,有点文化的和自以为有文化的读波若;而真正有文化的,还是读班若弱。”
首先,我们不考虑他标点符号错误。
一、般若,新华词典是这么注释的。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注意:“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
也就是说官方词典表示波若仅仅用于表示为表示佛教里“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然后,文化,我倒不觉得知乎这种NC跟文化有什么关系。
二、七月流火。
原本意思是转凉,重点在流,逝去。
但是,大众误以为是形容暑热,有一说,某部门准备更改词义,顺应大众。
诸如此类,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还有:
无尖不商——无奸不商;
无度不丈夫——无毒不丈夫;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某部门说得好,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优越性的代沟。
三、舶来词。
天地无用,指的是世间万物都各有其用,不能求其全能。出自《列子》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兴许有人是舍不得丢弃旧家具,觉得还可以用,希望别人拾去,或者想表达“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样超前的思想。但是,在日本,这个词与中文“不要颠倒放置”的警示标语是一致的。
四、文化。
般若的读音,最初日语这个词确实是跟中文保留的译音“波若”一致,但是日语发音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了,是否要保留原音?
大可不必,新华词典保留原因是尊重佛教,以及为了区别不同于一般概念的“智慧”,确实有广大群众基础用得到这个词。
而日本妖怪这一造物,既不源于佛教,连擦边都没有。更不用提,班若这个形象,有一说是出自班若坊出的面具,那么他爱叫什么是他的自由,关佛教什么事情?NGA作者原话“译回中文的时候还是应当根据中文的原意来确定读音。“那么,综上,就应该是班若。
最后,
五、“但凡衍生出什么新的含义,就要迫不急的和最初的含义做切割,这真的好吗?”
[嗒啦啦4_无语]给我整不会了。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专家教授鼓吹的校园预制菜学说,能蒙骗了孩子的胃跟身体?
普信男、田园女权能带来男女平等?
不会真有人觉得东林羽党,官僚嘴里的儒家学说真是圣人之言?
或者你问问日本人,小男孩的笑话好笑吗?
或者你问问英国佬,天堂有没有小男孩?
或者你问问美国佬,三口之家,能不能是个小男孩?
——不切割,搞得大家跟变态似的。
兴盛至哉,歌以咏志——性盛致灾,割以永治。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