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对你——心理学讲座复述
精华修改于2020/10/07452 浏览情感树洞

今天我们来分享三个小知识,这三个小知识,全部都是来自我今天聆听的一个心理学讲座,希望对大家有些许的帮助,我是第一次作这样的分享,表述不清之处,恳请大家原谅。
第一个会稍微有点长,请根据自己的年龄,逐条观看。
1.人格发展:从襁褓到青年的我们
有一个生僻的概念,叫“埃里克森的五阶人格发展论”
但也有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叫“我们成长,情绪会变化很大”
第一阶段是我们零岁到一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是信任和依赖,我们把后背留给我们最信赖的父母。我们希望睁眼闭眼就是父母。在父母的陪伴下,我们开朗地成长起来。
如果这个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长大以后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哪里都觉得不安全,我们不相信任何人,但我们会竭力追求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比如伴侣,比如朋友。但如果这些人离我而去,我就会亲手把他们……
这就是偏执疾病,或者不恰当地说,叫“病娇”。
我们应该怎么拯救?陪伴,就够了,给予温暖的爱。
第二阶段,是我们2-3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刚刚开始控制我们的生理行为,比如不再尿床。此刻的我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自主和羞愧两个情感或品质
如果这个年龄我们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或者做了错事被批评甚至嘲笑。
我们长大以后会怎么样?我们会自卑,无用,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敢向他人拒绝,害怕学到新的东西,害怕别人愤怒。
我们怎么拯救?放任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然后马上给予赞美,激励他们去做更复杂的工作,然后给予更大的赞美和奖励。

第三阶段,是我们4-5岁的时候,此时的我们,是最富有幻想和好奇心的年龄,我们在那时相信,童话和神话都是真的,我们混淆了幻想和现实,用网络热词概括,就是“通灵”,但我们会把幻想的情况当做现实说给别人听,所有人都会说:你撒谎。
如果我们在那时不被家人理解,总是被要求不能幻想,这也是假,那也是假,我们长大以后呢?
我们害怕犯错,不敢再创新和尝试,我们害怕风险,求稳健,只会讨好别人,只会隐瞒自己的所想,隐瞒自己的错误。
我们怎么拯救?早在当时我们就该接受他们的幻想,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赞同他们编造的童话,然后再把现实一点点展示给他们。
第四阶段,是我们6-11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小学的时候。此时此刻,我们开始萌生出“竞争”和“比较”这款两个情感。
我们会以各种理由比较彼此,比过了,我们会膨胀自己的自信心甚至自负自大,比不过,我们会自卑,会觉得自己的身份,所谓的地位一落千丈。
如果此刻你的老师或者朋友没有说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你有很多比他人更优秀的技能,特长,品质,所以,放下比较,我们一起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前进。
那么你会始终被竞争所困扰。完美主义,到了畸形的地步,然后变成强迫症。你会经常拖延和耽搁,永远不会去想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怎么拯救?看那句话,就在这段的上面,你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伟大的生命。
第五阶段,是你12-21岁的时候,此刻的你,最想知道的是:我是谁?我要去做什么?也就是青春期的自我认同,这很重要。
此刻,“接受自己”和“满足自己的价值需要”是最重要的,换言之,我要变成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亲人和爱你的人都能接受的,健康快乐的人。
这个阶段并不容易,我也在摸索,所以我们都要努力,不仅仅是刚踏入青春期的你,不仅仅是高中,大学生。
2.脑科学,并不神秘
脑分三类,爬行脑,情绪脑,皮层。动物里,人占据其三,其他哺乳类动物占其二,剩下的物种占其一。
爬行脑就是我们的脑干,负责什么?我们的呼吸和心跳,这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部分,就没有动物这种生灵,自然也没有我们人类。爬行脑,就是我们的本能,

本能有什么特征?只有三个动作:装死,逃跑和抗争。这些都是为了生存。比如爬行动物蛇,面对大自然对它的刺激,只会这三个动作:跑,咬,僵。
情绪脑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故又称哺乳脑。狗看见你会跑过来和你深情相拥,因为狗有自己的情绪,表达也很直接,狗有伙伴意识,只要是朋友,狗就会拼尽全力去守护,去交流,去和你互动。猫有领主意识,只要你比我强,我就会俯首帖耳,任君抚摸。

皮层,又称理智脑,只有人类具备。我们会用理智,压迫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不轻易大哭大笑,大悲大喜。
如果我们意志不坚定,会被情绪脑压制理智脑,也就是脑子一热,冲昏头脑,心一横这样的现象,轻则做出极端的事情,重则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要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要让自己成为情绪的管理大师。
3.心的冰山理论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冰山一角,内含的大量心理基础是很深厚的。
我们做一件事,最直接的动力是我们的感受,我感觉应该做,我就做了,我感觉烫,就缩手,我感觉自己舒服开心,我就做。
感受的背后是信念。我们希望自己能通过做一件事,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生活,这就是信念。
信念形成的更深的原因,是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这个词,太专业生僻了。
让我们换成一句简单的话:
我们下意识地想:我们渴望安全,渴望被爱,渴望自己有能力,有贡献。
所以,当你想做一件事,不管是对是错,自己纠结了,就去想:
这件事我做了,我会安全吗?会被爱吗?会对我的能力培养有帮助吗?会做出贡献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