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是不是文化工业制品
04/01343 浏览综合
下面是一个借鉴标准,大家看一看
首先,“文化工业”不同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从大众之中自然产生的艺术形式,但“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将他的消费者整合成一个模式”,是统治者与从事商业的利益集团共同创造出来,麻痹广大底层百姓的,文化工业具有资本霸权色彩,对社会起到塑造和压制的作用。
其次,文化工业具有三大特征,即“商品化、技术化和标准化”,这加速了文化与工业、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交融。
第一,商品化。艺术作品从纯粹的精神领域的审美文化降格为只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不再按照人们都需要而被生产出来,而是按照交换价值被生产,因此产品的精神价值被物化为文化工业的利润,艺术也就成了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众的共同需要被艺术家满足后,人们不再向艺术家提出批评,文化也不需要创新。同时,由于这种需要比较简单,文化工业只需要生产出通俗的、简单的商品,就可以取得成功,甚至“劣币驱逐良币”,人们满足于简单的文化,不再需要创新的和批判性的思想了。
第二,技术化。文化工业的技术化,“在本性上侵蚀了艺术和美,漠视了人的丰富性”,技术的“合理性”抹杀了文化的否定性。这个观点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科学技术其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设计的统治形式”,发挥着统治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技术化文化的内容、制造过程、传播方式等方面,如电影、流行音乐、电视节目等都秉持这种“技术理性”,使它们具备社会整合的作用。
第三,标准化。文化工业同大工业生产一样,按照一定标准、程式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以音乐为例,流行音乐大都是标准化的、伪个性化的,它们的内容有限,来来回回都是那么几个主题,结构和节奏也被限制,变化不大,不如古典音乐那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事实上,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化来源于其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叛,而文化工业的“艺术产品”则仅仅迎合大众审美与趣味,抹除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为了打造个性化而批量生产不同、有差异的商品,他们只关注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不在乎这种标准化生产和复制将艺术作品中的“灵韵”消解殆尽,造成艺术的“反审美化”(Enkunstung),即艺术失去了艺术特性,成了“重新模压自己内容的文化机器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