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之后再品味那些关于毁灭与存在的美学

昨天 17:133 浏览综合
时光如水逝,距离我上次通关这个游戏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现在,我又在Switch上玩了一遍《尼尔:自动人形》。
意外的,这游戏在Switch 上运行的还挺流畅,除去720P的画面和偶尔掉帧,其他方面都优化的很好,本来这游戏的配置要求也不高,整体上还属于十年前的日式RPG游戏。
首先是画质,2017年的游戏,还是2007年的画质。有的建筑连建模都没有,全是贴图。
要知道,2017年同时期发售的《地平线:零之曙光》,是PS4上画质最高的游戏,《自动人形》这画质,放到Switch 上倒还没什么,可是它首发是在PS4上啊。
再一个就是游戏性。支线任务重复度高,跑图毫无乐趣。
敌人全是大大小小的机器人,这倒也能理解,毕竟那个世界连人都没了,地球真就迈入了“机械纪元”。但是那些机器人好歹种类可以丰富些嘛,从头打到尾,来来回回就那几种类型的机器人。看都看腻了,别说玩了。
2B和9S的剧情本可以不用分两个周目来做,可他们非要切换成两个周目,2B跑一周目,9S再跑一遍主线流程,重复度就高了。要知道2013年的GTA5都可以随时切换角色,自动人形做不到?
把2B和9S的剧情融合进一个周目,A2的剧情再单独做一个周目,然后9S和A2的剧情保持在三周目不变,这不是很合理的分配吗?
后来才知道,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没经费。
无心插柳柳成荫,至今没有超越者
横尾太郎在游戏发售后的访谈中提到,他原本对《自动人形》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本身SE给他的开发预算就不多,才1000万美元。
这个预算只能做成独立游戏,或者低成本作品。
它的前作《人工生命》也仅仅只有50万套的销量,《尼尔》这个IP其实非常小众,一直都只在日本本土流传,根本没出过海。
然而,谁也没想到,《自动人形》成了该系列的当红炸子鸡。八年过去,销量突破900万份,2B成了SE旗下即蒂法后,第二个动漫届和游戏界家喻户晓的女角色。
横尾太郎许多年后坦言,《尼尔》下一款作品绝不可能再复制《自动人形》的成功。
《自动人形》为什么会出现前期不被看好,后期销量爆增呢?
有多个原因在里面,其中一个就是这个游戏本身就是非常有特色,甚至是特别,它很“杂”。
你可以在《自动人形》中玩到《贝优妮塔》的动作系统,听到MONACA的音乐,吉田明彦、松平仁的角色设计和角色建模,横尾太郎的剧本,甚至是古早的STG、横版闯关游戏等等。
《自动人形》整合了这些资源,让它成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
再一个就是横尾太郎那独具特色的“毁灭美学”。
在他笔下,不管是屠龙的英雄,还是救世的王者,该让角色去死的时候他就毫不留情地让角色死掉。
所谓“一生杀戮无数,又怎能善终?”
《自动人形》中,寄叶部队的人造人士兵和地球上的机械生命体战斗了几百年,直到人类灭亡,他们依然还在战斗。
人类灭亡,部分机械生命体和人造人士兵失去了为之战斗的目标,她们开始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引出了《自动人形》的哲学命题——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自动人形》对哲学命题——“存在主义”的探讨贯穿游戏始终,成为推动游戏剧情的主要精神内核,也是《自动人形》剧情经得起推敲的重要依据。
此外,游戏中还运用了大量哲学家名字命名的BOSS和角色,比如萨特、波娃(波伏娃)、黑格尔、康德、帕斯卡(帕斯卡尔)、***、老子、庄子等。
失去为之奋斗的目标后,机械生命体开始模仿人类,模仿国家制度、宗教信仰、或者偏安一隅。
而寄叶部队的人造人个体也开始逃离组织,试图摆脱战争泥潭。
然而,无论是机械生命体还是人造人,他们都没有成为一个人类基本的要素——情感。
机械生命体只会机械地模仿人类的各种活动,甚至是繁衍。然而它们只停留在模仿层面,从未得到过超越模仿之外层面的提升。
人造人所在的寄叶部队,她们更是被严格规定,禁止拥有感情。
就是在这种矛盾下,《自动人形》讲述了以2B、9S与A2三人为主角,挣脱束缚,努力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故事。
尽管最终三人是以悲剧形式走向结局,但正如另一位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过一句话:
“我思,故我存在。”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每个人为之奋斗和努力就是最好的意义,意义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需要自己去争取。
这种化执念为动力的感受,也许只有真正爱过一个人才会懂。
“生命的尽头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9S不想遗忘曾经和2B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只好负重前行,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命运,尽管最终选择自我了结,他还是对那些美好时光念念不忘——此刻,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的情感体验也已经和真正的人类情感无异。
那些曾在生命中迸发出美好瞬间,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使今后不在一起,也不要忘记曾经拥有过的美好,那是生命给予漫长岁月的馈赠。
这些馈赠就是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2B和9S,或许早已领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在无尽的轮回中,无论无声或有声,感受彼此的心意——这便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推石头上山本身没有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西西弗斯每次推石头上山时,看到沿途的风景,四季的变化,花开花落与草长莺飞。
横尾太郎之所以被玩家戏称为“老贼”,是因为他喜欢前一秒给你希望,后一秒就让你绝望,然后再跟你说:不要悲伤,还存在一点希望。当我们再次相信他时,却没注意到他那所谓的一点希望中,还掺杂着绝望在里面。
2B这个角色的存在,除了起到游戏宣发的“看板娘”作用,还让玩家真正角色扮演一回被执念折磨的“9S”。
很多网友评论,当初就是冲2B这个角色去玩的游戏,结果笑着开始,哭着结束。
又有玩家上钩了。
可能这就是横尾太郎的“毁灭美学”吧。
很少这样放下时间认真玩一款游戏和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我在8年前没有玩懂的《自动人形》,没想到8年后,我会以这样的形式再次面对它。
有时候觉得,人生的每个时期,每个年纪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想法。
有时候看不懂、想不通,暂时放一放,等以后想起它的时候,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品味它,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诚然,《尼尔:自动人形》虽然不是一部顶级作品,但它在一部分玩家中是不可动摇的神作。
正如横尾太郎自己坦言,“不求一千个人都喜欢它,而是有一个人因为它而改变。”
先见天地,后见众生,再见自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