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由来,致敬医者仁心

2021/01/1450 浏览综合
医人 [唐]苏拯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对医德医风的理解——“医者仁心,心正药真”。真正的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他们既有悲天悯人的精神,也有面对病痛的勇气。人们尊重这样的医者,也由衷期盼“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TapTap
何谓医者?下面我们来说说医者的由来。
1、古代从官学中学医肄业的人。
《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 李林甫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
《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各处有司广设学校,为医师者,命一通晓经书良医主之,集后进医生讲习《素问》、《难经》、仲景、叔和脉诀之类。”
2、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
宋·范成大 《书事》诗之二:“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晋国医生入视,不识其症,不敢下药。”
《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曹禺 《雷雨》第二幕:“周蘩漪:你跟老爷说,说我没有病,我自己并没要请医生来。”
3、指医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一章:“大夫原不会医生,误被都人唤此名。”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 科进行称呼,如食医、 疾医、 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TapTap
古人云:“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得逾于此。”是说人的生命非常重要,无价可以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从古代扁鹊、华佗到今天为抗击新冠肺炎的逆行者们,他们都是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向这些伟大的医者致敬,也祝愿所有的医者健康无恙!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