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绘考据】银雀山汉简脸上四个纹样?假肢设计巧思?

昨天 22:04169 浏览综合
大家好,本期做一下双子器者银雀山汉简立绘的简单考据科普。
TapTap
那就先从器者脸上的纹样开始吧。因为我个人对这点比较感兴趣,相信大家也是。
TapTap
器者脸上的纹样有四块(脖子也算脸好吗好的),我们把它们两两分成一组来说。先来说说1和2。这一组我做出了两种解读,感觉还都有一些道理,故都分享给大家。
2很明显是回字纹。回字纹,因形如“回”字而得名,图案回环反复、整齐划一,常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形式出现,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衍化而来,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纹样之一。
TapTap
图为战国回纹龙玉佩
春秋战国时期是回字纹的辉煌时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减笔组合型回纹,减少了囗字转折圈数,朝着简约、高雅的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正是孙武、孙膑生活的时代。
TapTap
我们也可以看到,器者脸上的这个纹样圈数是非常少的。那么为什么要把12连起来说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回字纹除了出现了减笔组合这一形式,菱形雷纹、三角雷纹在当时也十分流行。
TapTap
三角雷纹即外廓作成倒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图案,骨法有垂直式、散点式和波纹式,通常作边缘装饰。把2塞回1里面,正好就是春秋战国风靡一时的垂直式二方连续的三角雷纹。
那么接下来说第二种解读。说之前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对双子器者的本体是竹简!
TapTap
这一点在立绘设计中画师实际上多次强调了。我待会说整体的时候会简单说一下。我们既然想起它们是竹简了,那么再来看这个回字纹,像不像一卷竹简?
TapTap
1的三角形则是竹简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刻契口。即刻出适量深度的三角形契口,便于编绳的简书宜卷宜翻,不移位。
TapTap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12纹样的两种解读了。接下来说说34,这个就比较简单了。3很明显是益卦
TapTap
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卦象,象征着增益。此卦上卦为巽风,下卦为震雷,风雷激荡,相互助力,象征着事物在相互作用下得到增益这也和双子兄弟的设定贴合。把4和3放一起说一是因为它的形态,两个甲骨文的“人”字构成的图像和太极图非常相似。(虽然我没想明白为什么要用甲骨文,和文物有关的时代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汉朝,甲骨文都几乎不使用了。是因为甲骨文的人字和阴阳鱼的形态更像吗?)
TapTap
TapTap
TapTap
二是因为两个“人”相依相存也贴合了器者设定,也符合益卦中所说的相互助力。精研立绘的构图结构实际上也和4一样。
TapTap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立绘整体吧。整体都在强调“嗨我俩是墨书竹简!”
多处竹简状、竹叶图案;大面积黑色体现“墨书”——是渗进简牍两千年未曾褪色的墨书;三角形在前面也提过了,就不赘述了。让我觉得算是一处巧思的是孙膑兵法的假肢。嗯,巧思的点不在“因为是孙膑兵法所以需要坐轮椅”这,而是假肢上面也画了竹子。假肢替代的是“骨”,一般不会多做皮肉,我们说“骨”比如“根骨”“风骨”,一般表示都是比较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银雀山汉简,在最初的最初,是山林间的竹——金属腿骨上的竹,是它们最原本的模样。
TapTap
TapTap
服饰参考的是汉代士兵的穿着。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有意思的话可以订阅合集或者点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horizontal linehorizontal line
参考文献(本期+科普的 我懒得分了):
刘小文.《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军事用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7.
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J]. 张少瑜.法学研究,2000(05)
孙膑兵法校理[M]. [(战国)孙膑著];张震泽撰.中华书局.1984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兵书的意义及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2005,(05):91-94.
银雀山汉简的文化价值. 宋开霞.滨州学院学报,2005(05)
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J]. 吴九龙;毕宝启.文物,1974(02)
白于蓝.银雀山汉简校释[J].考古,2010,(12):81-87.
黄朴民.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之文献学价值刍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2):116-125+161.
胡莺.《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讹误辨正[J].青年文学家,2009,(18):45-46.
明茂修.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语言学研究——四十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整理与研究综述之二[J].毕节学院学报,2014,32(10):121-124.
梁青.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32-33.
树勤.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银雀山汉墓竹简[J].少年天地,2003,(Z1):118-119.
陈剑.银雀山汉简再整理新释、新编举要[J].文物,2023,(09):53-60.
王立仕.淮阴高庄战国墓[J].考古学报,1988,(02):189-232+265-272.
张庆.楚国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1):39-57.
黄清穗.中国经典纹样图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01.245.
王冰.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器纹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毕经纬.山东出土东周青铜礼容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张乔.云雷纹与“礼”的观念[J].新美术,2012,33(04):71-81.
云雷纹的起源、演变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南方的蛇崇拜[J]. 杨建芳.文物,2012(03)
论传统云雷纹的美学原理[J]. 吴波.湘潮(下半月),2011(05)
郁莉霞.基于艺术符号学下云雷纹的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宣璇.甲骨文人系汉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7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