灬哈密瓜、 多重人生 的评价

灬哈密瓜、
期待
评价历史
发布来源
iPhone 15 Pro
也许,我们的心中都藏着一个遗憾,
在当初的人生岔路口,如果,勇敢的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是不是我们的命运就会有所不同,
大学时期如果能向她表白就好了、当初创下那个公司我现在还会在打工吗……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这些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时间线无论是否存在,都不可能替换掉我们现实世界的处境。
我们的人生也并非只有一个“可能”,而是无数个“可能”在时间岔路口的聚散离合。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悄然塑造着另一个宇宙中截然不同的“我”。
这些平行人生就如同一场梦,萦绕不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轨迹。
初次打开游戏时选自《蓝房子》中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名句就摆在我们面前
虽然无从知晓,但我们能感觉到: 我们的生活有条姊妹船, 当太阳于群岛后闪耀时, 它正航行于完全不同的航线。
这句名言,向你我暗示本作与平行时空的相关性。
其他队友的死亡、外星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平庸,促使着我们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做出一些有悖于人伦的选择。
《多重人生》正是11bit工作室对这普遍人性体验的大胆回应,它让我们直面那些“选择了其他选项的自己”。
游戏的核心魅力,在于将科幻概念与人性之间的探讨巧妙结合,
生存是游戏的最重要的主题。
玩家必须指挥分身采集资源(金属、有机物)、建造和升级可移动的圆形基地、研究科技以跨越岩浆或重力异常等障碍,并在太阳追上基地前不断进行迁移。
每个分身也并非简单的工具人,他们拥有独立的个性、情绪和生活需求。
暴躁的技工杨可能因简陋伙食而罢工,渴望认可的矿工杨可能过度劳累损害健康,冷漠的理性派科学家杨则反对任何“不必要”的享乐设施。
玩家需要平衡他们的工作、并满足其需求,(从糊糊升级到大餐,在到集体宿舍,独立公寓和娱乐室)
否则,轻则效率暴跌,重则引发叛乱,甚至可能在睡梦中被心怀不满的“自己”取而代之——上演一出“我杀了我”的荒诞悲剧。
游戏中的量子计算机也不仅只是复制工具,也是通往“另一种可能”的窗口。
玩家可以看到每个分身被推演出的、与主角杨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
有为了保护母亲留下的技工杨,
还有为了梦想坚持学业的科学家杨,
这些事迹赋予了复制人更多的人类情感,也让玩家在调解他们因理念不同而爆发的争吵时,多了一份理解与共情。
共同观影、共进大餐、合作创作音乐,在游戏中的很多互动,让原本冰冷的求生基地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甚至带有“星际酒店”感的温馨社群。
这种“自我”与“自我”之间从刚开始的防备到互相合作、再到大家慢慢产生情感羁绊的过程,也构成了游戏中最让玩家动容的一部分。
继承了11 bit工作室另外两部作品《这是我的战争》和《冰汽时代》的游戏主题,
《多重人生》同样也引起了玩家的选择困难症,
复制人到底是人还是工具?是否,应该把他们当成正常的人类一样看待?生活物资应该怎么去合理分配?
更核心的是,当最终目标达成,这些“另一个我”将何去何从?这些引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在游戏中也同样会迫使玩家做出一些艰难抉择,
在游玩过程中,野外探索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爆破障碍、攀爬悬崖、躲避/消除隐形威胁),但成功建立采矿点并用电线杆将其连接回基地后,这些就成了玩家永久的传送点。
这种收益极大的奖励方式,也让玩家继续有兴趣探索更危险的区域。
从游戏初期的功能舱体,再到后面,逐渐建设出健身房、冥想室、小花园这些满足大家共同需求的“生活区”,
在到夜晚,大家聚到一起在充满温馨的房间中,其乐融融的谈天说地,也让我的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和满足感!
游戏的完整内容,大家一周目不能完全都体验到,想要看到更多内容,就要开启多周目,也算是,给想要达成好结局的玩家提供一些继续游玩的动力!
虽然,游戏提出的的核心概念很好,但是在系统打磨和细节体验上仍有不足,
首先,调度分身工作需要进入多层菜单操作,想使用被占用的工作台,需要先手动调走分身,不够高效直观。
分配任务后无法即时沟通,也显得不够人性化。
基地建设后期比较乏力,满级基地空间远大于实际需求,后期大量格子用不上
策略系统也比较简单
优先解锁科学家杨和相关科技(宇航服升级、快速制作)几乎成为最优解甚至必经策略,限制了玩法多样性。
玩法上,成熟的生存资源管理依然出色,但新增的动作探险环节设计有些平庸,在多周目体验这方面是明显短板。
本地化也没有完全做好,首发的版本存在中文翻译缺失(夹杂英文)、错译等问题,影响大家对于剧情的理解。
还有部分11bit的老毛病,在道德选择和关键选择的时候有些过于拧巴了,导致某些角色的逻辑在这种选择的时刻有些怪怪的感觉。
(我说的就是叛逃的技工杨,走的时候没注意他给我资源拿走了,差点饿死我。)
异星探索部分初次尝试挺不错的,但是玩的时间长了重复性有些过于高了。
而且换了新的地图之后,一切设施都要重来,矿井位置和布线都要重新规划。探矿井这个机制也算不上好,在本就时间紧,任务重的初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扫描,每次都要扫半天才能找到矿井,越扫越急。
总体来说:
《多重人生》以面对更多维度的“自我”为高概念噱头,但受限于有些局限的固定抉择机制,不同“自我”的对抗有些表面,缺乏个性。
但值得肯定的是
剧情并没有将“人类和分身之间的矛盾”作为游戏的主基调,
而是聚焦“杨·道尔斯基”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用积极的一面完成了像电影般的叙事。
如果,大家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妨来看看杨·道尔斯基。
杨·道尔斯基这种平平无奇的人,在自己的人生尚未定论的时候,可以拥有这么多种美好的未来,
科学家、技工、医生、心理学家、植物学家,这些平行时空中的杨·道尔斯基毫无疑问都是成功的。
试问我们的以后还会有选择的机会吗?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应该改掉对过往某些事情的悔恨。
面向未来,或是勇敢一点,或是坚韧一点,去勇敢走出自己的未来。
当游戏允许我们为错误的选择按下重置键时,
生活却早已写就了残酷的规则:
没有巽气,能复制昨日,也没有量子计算机推演如果。
与其在虚拟的游戏中试错千遍,不如紧握当下这不可复制的存档点,认真对待自己,这只有一次的人生。
TapTap
TapTap
TapTap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