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

学生时代

9.5
Hi,Tapper为游戏体验打分吧~
期待值
近期趋势
9.5101个评价
期待评价
全部平台
嘴替发言1 带图8 长评6 好评中评差评
当我们回忆那段时光,我们在想些什么
近些年来,有很多游戏都打着“中国式”的旗号,不论是国人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上学,工作,亦或结婚生子。都有属于各自的游戏去填充这段时间。有相亲阶段的《中国式相亲》,身为家长视角的《中国式家长》,而今天要测评的《学生时代》,则是对这一生中,人最好的一段童年时光与青春年华的描绘——从幼儿园到高中,十多年的学生生涯。
重来一次,你的选择
作为一款模拟经营游戏,《学生时代》在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很高的自由度,不仅是自选男女,还有引用MBTI人格理论的机制, 以及对于智商,情商与体魄三者的侧重提升等,都展现出了《学生时代》丰富的可玩性,你可以选择一个和你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开局,通过测试题来鉴定自己的人格理论并进行游戏,努力学习成为学霸,还是锻炼身体成为运动员?重来一世,面对那些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选择,做出顺从本心的答案吧。
我的一生,由我做主
游戏性上,《学生时代》作为一个主打养成玩法的游戏,开局对MBTI的运用就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每种确定的人格都可以进行专属于自己的活动,例如偏向外向的ESTP·探险家可以通过消耗心情采取座右铭持续提升属性,偏内向的INTP·思想者可以购买日记本来撰写日记,玩家能从这一设定中获得更贴近现实经历的游戏体验,而不容易感到突兀。幼儿园时期能选择的活动较少时可以选择做家务来攒钱,以便于后续通过购买商品来提升自己的属性。而除了主要的智商情商体魄三大属性外,又有很多阅历,信任,成就,好感在内的林林总总十几种属性分布在游戏内,每一种都有相对不同的获取方式以及各自的不同用处:阅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价值观,信任可以用于我们和伙伴社交的过程中提升属性,随着成长而提升的成就也可以让我们获取属性的行动收益更高,各种属性听起来很繁杂,但实则不然,游戏的教程并不是在开局就告诉你每一种属性各自的作用,而是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这段历程中根据事件循序渐进的一步步掌握,因此在具体游玩中也能掌握清晰的脉络,在游戏中还分布着很多的必然事件或随机事件,有的会对你的某个属性进行要求,而有的则会或多或少的增减你的属性,这一设定也让游戏的凹点和可玩性随之增加,喜欢步步为营的玩家可以不断sl来避免负面事件的出现来提升自己的属性,比较随性的玩家也可以体验多种随机事件的惊喜感。另外如果有玩家想要片面的提升一个属性,很多时候可能就不如全面发展的玩家体验好,而全面发展则对玩家对整个养成玩法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才子佳人,天作之合
学生时期的感情往往是最珍贵而又最纯粹的,学生时代给我们提供了高达八个的,具有各自剧情的男女可交往角色,这其中总会有一个人能和你记忆里的身影重合,家庭破裂仍追逐梦想的肖清雅,永远自强不息,不改其节的薛诗蕾,热爱自然,赤子之心的罗晓纯.......游戏中通过对每个不同角色个人剧情的描写,塑造出了非常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你可以在其中选择想要交往的朋友和想要成为恋人的对象,通过每个回合的交流,送礼物等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当你们彼此成为挚友之后,你的很多选择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 当你做出了这些可能决定他们一生的选择时,整个人就仿佛真的带入到了游戏当中。重活一世,可能你改变的不只有自己,你也可以选择弥补别人的遗憾。
瑕不掩瑜,任重道远
当然,在游戏足够充实的框架之下,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由于时间不足等带来的问题,例如游戏内的bug偏多,原本应当存在的挚友剧情也有一定程度的缺失,高中后期除去友人剧情的话剧情偏少,让人不由得对这部作品感到略有遗憾。不过制作组也清楚自己因为产能不足导致内容较少,承诺在之后的持续更新中增添更多的剧情与新的dlc。若有心者,诸事皆成。
匆匆那年,回忆如霜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一点题外话,
正如我标题中所言,当我们回忆那个曾经的学生时代,我们在想些什么?
有些人眼中,《学生时代》可能并没有很好的代入感,因为很多时候,现实中的我们没有所谓的数据面板,也并没有和主角一样一帆风顺的人生。
但我在游戏结束后,看到很多玩家都在社区中分享他们通关后的一些感想与回忆,或是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或是游戏中的某段剧情,都让他们想起了曾经的那段学生时光,那段年少而青涩,但质朴而纯真的岁月。
或许游戏里的经历太过顺利,或许游戏中的角色过于完美。但只要游戏中的一刹那,与你记忆里的身影重合。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
那份属于自己的惆怅与体悟,我觉得正是我们能从回忆中获得的,最真挚的力量。
TapTap
TapTap
TapTap
因高专业度入选icon-wow
惭英
惭英
期待
一次第二人生的奇妙体验
让人重回童年,再活一遍的养成游戏,后期稍显乏味,整体被细节拖累的瑕不掩瑜的佳作。
从宣传中打着“拟真中式题材”“校园养成游戏”不难看出,本作与几年前的《中国式家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实际游玩下来,笔者的感受是,《学生时代》是一款加量、加强版的《中国式家长》,但并非所有的一味堆料都有着正向的作用。
养成系统: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和《中国式家长》相比,《学生时代》的养成无疑要更复杂。
抛开学校里的各门成绩不谈,玩家扮演的角色林林总总、前前后后统共有智商、情商、体魄、信任、阅历、成就点、心情、金钱、体力等等十余个数值点,每种数值都有着相应的用处,智商、情商、体魄作为玩家的数值基础自不必多说,信任、金钱是某些特殊事件的消耗品,心情影响着每回合的体力恢复量,阅历、成就点达到一定等级可以解锁一些天赋点……
如此设计,好处是玩家有着多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塑造独属于自己的角色,缺点自然也一目了然,到了游戏的中后期,面对这么多数值点,初次游玩的玩家容易陷入一种“不知道该干嘛”的困境。
在游戏中存在着丰富而多样的随机事件,有单回合的小事件,也有持续数个回合的长线事件。完成事件会根据对应结果给予或扣除相应数值。自然,这部分是融梗的重灾区,许许多多陈年旧梗都可以从中寻觅到。这无疑给游戏增添了许多乐趣,同时完成长线事件还有对应成就,全收集玩家是不能错过的。
社交系统:挚友恋人,伴我身旁
《学生时代》与《家长》最大的区别应该就在于,它有着一套完整的交友系统。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从多达八位性格、特长各异的男男女女中选择结交,每个同伴都有着自己的剧情路线,总有一个人能戳中你的儿时回忆。随着自身情商的提高,能结识的好友数量也越来越多。
就像现实中的交友是互利、双向的一样,游戏里当双方的好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玩家的角色会获得好友提供的不同buff,同时还能解锁其特有的行动,譬如和肖清雅拼拼图、和谭梓君弹钢琴等等,而这类行动所获得的属性提升往往是远超常规行动的。
随着好感度的上升,同伴也会一步步从熟人到朋友、密友以及最后的挚友。自然,如果是异性伙伴,可以选择和其表白从而成为恋人,成为恋人后又会解锁新的亲密度系统。亲密度达到一定数值,结局结算时就可以顺利和心目中的ta步入婚礼的殿堂。
小游戏:丰富多样,趣味均衡
为了使游戏不仅仅只是视觉小说那样的文字对话,《学生时代》在其中内嵌了种类多样的小游戏,还有包括各种小学初高中的题目问答。有一说一,在游玩过程中部分题目还真让笔者汗流浃背,幸好制作组没有设置时间限制,否则真要折戟在初高中题目上。
而大多数小游戏的难度都比较的低,不过也有一两个重量级小游戏尤其费脑子。幸好,部分小游戏玩家可以选择消耗心情来直接完成。
结局与多周目:本以为清北是终点,没想到只是开始!
和《家长》类似,在参加完高考后,游戏就迎来了结局,在这里系统会根据玩家的属性、经历、人际关系以及高考成绩来生成一个对应的结局。是成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作为鹅城的骄傲被立碑记功,亦或是和爱人度过自己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一切皆取决于玩家自身。
同时,虽然在《中国式家长》里,考上清北可以说是终极目标了,但在《学生时代》里,数值膨胀严重,有的是比考上清北更难的成就,因此多周目不再迷茫,埋头刷刷刷!
不过相比较《家长》熟练后几小时就能结束一周目,《学生时代》的一周目少说也要十余个小时,这对于想要达成多结局是全收集的玩家来说自然要耗费更大的精力。
而游戏中同样有着相关的成就系统,玩家在达成相关成就后会获得成就点,点数可以解锁一些初始buff,从而让玩家的多周目可以更加轻松。
整体评价:让人重回童年、再活一遍的优秀养成游戏
笔者认为,《学生时代》可以看作对《中国式家长》的继承和超越。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堆料使得游戏异常丰满,本身出色的游戏性使得“活出一个第二人生”也并非妄言。
如果重回《学生时代》,你会翻开一部怎样的剧本?
吊扇在头顶吱呀吱呀地转着,吹下来的尘埃四处飞舞,阳光透过稀薄的窗帘斑斑点点地洒在书桌上,同桌用胳膊肘捅了捅你,你抬起头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才发现自己恍惚间好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听到大家说什么牛马,加班,调休,996,这些词汇让你下意识一身冷汗,但还没来得及细想,上课铃声就响起来了,同学们一窝蜂涌回座位上,你不禁暗自庆幸,还好这只是一场梦。
因为审核问题多次跳票的《学生时代》近期一直是玩家社区的一个热点所在,由于长时间的期待落空,这个游戏的评论区收到了大量的谴责和非议,而终于送审通过端上餐桌后,在优质的游戏体验面前,它的评价迅速回转成了特别好评,我在游玩后也沉浸其中,没日没夜花了20个小时将其一周目通关。
在发售前,大家都说这是另一部《中国式家长》,我实际体验下来发现二者其实大有区别,《中国式家长》更像把孩子当成数据培养,养成元素比较多,而《学生时代》则是一部剧情驱动的角色扮演游戏,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年的春夏秋冬,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在发生,我们在里面从中国式家长变成了中国式孩子,不再是养孩子,而是养自己,给自己重回学生时代的机会,然后温故一遍记忆中的成长之路。
这个游戏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触不只是其优秀的文本描写,大家都喜欢的白月光爱情故事,丰富的养成元素等——而是“代入感”,它通过各种对话细节、剧情发展、场景物品的设定,真正把我带回了那段童年时光,第一次有一个游戏让我玩得如此感慨,让我觉得“中国式xx”不再是一个噱头,而是我们的体验和经历汇聚成的一份独有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学生时代》可以选择不同性别开场,而且性别的设定不只是换了个皮,游戏认真做了适配男女角色的剧情,主角的不同性别下,剧情发展、沟通方式、随机事件都不一样,我玩女孩子不但能看到有些老师的重男轻女,受到调皮男生的欺负,甚至能经历第一次来例假时候的羞涩和无措,十分有沉浸感,也实打实感受到制作组的用心所在。
游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带人完完全全地回顾了一遍12年的学生时光,这段时间是完全自由的,不但可以搞学习升数值,还能逛逛小卖部,去电子阅览室打打游戏,经历父母的吵吵闹闹,跟同学们外出玩耍,偶尔因为考试亚历山大,偶尔为了学校的竞赛全力以赴,每天都有无数故事在发生,那个充实的年代就该如此。
游戏中能经历的事件和看到的物品满满都是回忆,商店里的“拓麻歌子”是有钱小孩才能拥有的玩具,电影院热映的《功夫》、《天下无贼》被大家津津乐道,而每次买书时,我仿佛又站在了新华书店内,如儿时的每一次那样,纠结地在最爱的《冒险小虎队》、《淘气包马小跳》、《鸡皮疙瘩》、《笑猫日记》里面做出选择。
小学高年级之后,QQ软件推广到了全国,互联网时代便拉开帷幕,不但能在游戏里打造自己的QQ空间、换头像、开黄钻,还能给各个同学留言,看同学们的日常说说,看大家的评论互怼,人物们的日常生活巧妙地在此得到了填充和润色,变得非常饱满,一条不跑堂,一个问卷接龙,一句“不转不是中国人”,也彻底把人带回了那段青涩的网络生活中。
《学生时代》的优质剧情文本是玩家最多夸赞的地方,里面的同学伙伴设定饱满又打动人心,在一个周目中最多可以交四个挚友,然后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旅途,他们的经历好像都能在儿时的记忆中找到原型,父母的强硬和不理解,家庭关怀的缺失,无尽的补习班和不允许拥有娱乐的童年,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式家庭”,用纯真的眼光再看一遍这些事情,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触。
在好友的好感度刷满之后,充满暧昧的情愫就会浮现出来,骨子里的“中国式孩子”让我对初中校园的早恋故事本来是有些拘谨和不自在,但《学生时代》的剧本质量十分上乘,描写浪漫但不油腻,纯真又温柔得恰到好处,那种不带杂质的情感没有被现实和利益污染半分,只是想跟你呆在一起,牵牵手都会脸红心跳一整天的情谊,反而能默默打动人心。
而人物之间也性格迥异,各有不同,基本可以囊括大部分人的喜好,每个人都能在《学生时代》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白月光,然后体验一场最纯粹的感情经历。
游戏中每回合都会报道当前年份下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新闻,于是“读报纸”变成了我最热衷的一件事,报纸上的记录充满着时代的回忆,有姚明成为中国第一个NBA选秀状元,我国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刘翔为国争光跑出中国速度,2008年奥运会
顺利在北京举办等里程碑,让人回忆起当年我们为这些荣耀欢呼的一遍又一遍。
也有人人闻之色变的非典性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全国为之痛心疾首的汶川大地震,历史罕见的南方特大冰灾等憾事,把那些惶惶不安的体验又带回了眼前,原来我们在看似平凡的岁月里已经度过了这么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与风波,这些已经快被忘却的经历在游戏的推进中总能不经意间直击心扉。
家中的剧情有时也会围绕当年的重大事件展开,例如禽流感期间,父母做饭不买鸡鸭鹅肉,因为核泄漏事故引发的谣言,帮邻居阿姨抢碘盐等,这些确确实实存在过的儿时经历,使我玩着玩着就掀开了尘封在脑海里的回忆一角。
所以我如此喜欢这个游戏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代入感太强了,听听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笑着跟朋友调侃我爸是李刚,带着几分怀念,几分惆怅,几分茫然,最后笑着感慨一句:时间过得真快啊。
你靠在椅子上悠悠转醒,原来刚刚才是一场梦,现在是2025年,工位上稀稀拉拉还剩几个同事在加班加点工作,你看着面前的电脑发了一会儿呆,桌上的手机信息不停地往外跳,原来是老板在群里热热闹闹地发了几个新年红包,单位发的年货满满当当堆在你脚下,手机里还有父母发来的消息,她们问你回家的火车几点钟到,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一桌你爱吃的佳肴。
你曾经也想如果能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你会不会更努力、更勤奋,做出更好的选择,让命运变得与现在的“一地鸡毛”不太一样,但后面才发现,人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在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那条路,其实回头看一下就知道,已经走过的那条路也很美。
感谢这个游戏告诉我,原来我早已拥有过最好的一个学生时代了。
TapTap
TapTap
寂
期待
steam上过来的,游戏捏的的确确是好游戏质量上来讲总的我还是认可的,但是当前版本人物剧情确实有待打磨,首先是很多玩家反映的传奇竞赛王牢蕾的问题,牢蕾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够生动活泼,不是在竞赛就是在学习的路上,虽说高中初中剧情重做了一遍但是还是没那味牢蕾太木了,追着追着半路杀出个雅儿直接白给表白了看着还木木的牢蕾直接886了;然后就是晓纯那么好的妹子居然还没做感情线我是没想到的,牢纯当前版本依然是工具人,不过我觉得这个倒是不着急,因为那么好的妹子真的希望能做一个生动活泼的甜甜的感情线把人物形象给完美立起来,可以好好打磨打磨,最后就是有关考试的问题,首先主角的设定是暑假过后进入初一或者是高一必定掉大段,那为什么只有主角掉大段而别人依旧考满分呢?难道暑假为了超越主角提前把初中三年的书啃光了嘛?实在是离谱啊,这里的建议就是其他npc角色成绩能动态成长能够根据上一次考试是成绩跟主角有同样的掉段掉分机制而不是一成不变依然跟上一次期末考试差不多,或者等到内容主角都学完了可以让主角超前学习初中或者高中的内容,这样就显得不突兀,就没有孟怀安好像开了挂似的天天考满分了,这个可以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是学生时代嘛,就得有学生时代那样的动态竞争我就会觉得跟我一起考试的不是入机而是真人了,总之四星好评先给到你,后续制作组继续努力啦😊
天依殿下!我的 : 但小蕾确实挺好,至少她的性格我是真的认可的,那股不服输的气,和追求公平的样子
w
期待
先说结论:好玩
比较新颖的是捏人物性格时引入了MBTI,有一个小小的调查问卷,我一周目根据我自己的想法来选,多周目可以尝试相反的选择。
玩法是回合制,相对比较自由,可以不去管主线支线任务自己发展。主要提升的数值分别为智商,情商,体魄。此外还有体力,信任,金钱这三个消耗数值。游戏内置很多小游戏,还挺有意思,丈育游玩有风险。
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文本量巨大,一周目游玩时间大概在四到五个小时左右,有很多可触发的事件,哪怕到了三周目仍然有没挖掘出来的新对话新cg。游戏融了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梗,也确实有情节让我想到了我的小学生活,虽然说大部分情节都有点对不上(尤其是和女生发生的这么多故事)。
顺带一提多周目不可继承,但是会有个荣誉值,可以给自己新开局加点buff。
我目前只攻略了两个挚友,应该也是人气最高的两个角色。一个肖清雅一个薛诗蕾。据我观察,小雅的🐶比小蕾的🐶要多(此事小黑盒亦有记载)。但是比起小雅剧情的太过于浪漫美好,我更喜欢小蕾剧情的平淡真实(不知道为什么,小蕾给我一种雪之下雪乃的感觉)。
这游戏目前只出到小学结束阶段,制作组是要做到高中结束的,我知道众筹的时候已经结束了,可惜。期待一手年底的正式版。
总之是相当值得玩的一款游戏,喜欢这类的一定要尝试一下,光是放出来的demo就已经有相当多的免费内容了。
小蕾,我的小蕾😤
TapTap
TapTap
TapTap
仙苏苏苏 : 电脑上可以试玩儿好像
steam上玩了两天,第4把打到一千分,摸透机制,玩着还是很顺畅的。 1.剧情方面建议:关联性的提升,最好是以后搞个创意工坊。 2. 剧情评价:略显稚嫩,但也不赖了,属中上,尽量干练一点(可以快速跳过)。
3.游戏玩法:偏向运营和策略,作为休闲游戏来玩,也能有不错的体验,但受限于是小学版,不够玩。 ————————————以下是本人游玩攻略———— 毕业要打分,分高给荣誉点,可以解锁实验室(玩法 天赋一类) 所以有追求的,就是要尽量高分。
>>一千分条件:2A 1S的属性+3个冠军。想要完成,要懂得偏向,并把偏向点给发挥出来。 就我知道的来看,只拿某一种属性的a评价,一直死磕也可以达到,但想全面发展,必须懂得一些运营思路。
>>例:“阅历”:辅助性 “心情”:可主玩。通过途径去把心情转化成各种属性。
“信任”:可主玩。交友,或同上。
主要是我摸索出个“金钱流”,
特性点上贪婪(10%金钱收益)
学习好(学习越好,零花钱越多)
方法论点打折(可以打4折)可以省一大笔钱
天赋点多点阅读速度(可以大大提升读书效率)和金钱收益(有钱的底蕴)
一些给零花钱的选项,多点一点。
这些都是必带,否则很难有钱。而一些事件,也会给钱。
其他交友方面,金钱流是随意的,别乱玩,在怎么也差不了。有钱了,想干嘛干嘛。
以上,就是我个人游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