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Day 1:万事开头难,烧干大脑解题-bug

修改于10/17295 浏览综合
通常来说,我都是在避免bug,甚至以bug少而自居,可是这个题目太过于刁钻就是找bug[表情_捂脸哭]
我们这个小队配置比较贫瘠,报名结束时只有程序和美术两个人[表情_斜眼笑]
所以,从题目公开开始,我们俩人就开始紧锣密鼓的找灵感,讨论创意,不巧的是我的队友因为最近降温的原因,低烧喉咙撕痛,要命的是相隔千里,原本的线上大脑风暴,只好通过文字和图片艰难传输。
最初的12个小时,我们做了大约6个相对完整的头脑风暴方案,但是没有办法让双方都觉得眼前一亮,解题的方向主要围绕的是“bug”“你确定这不是bug吗?”的解读,以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参考游戏:
🤔 反转、非套路、破坏规则,参考游戏:《There Is No Game: Wrong Dimension(这里没有游戏)》《baba is you》
🤔 游戏要素改变,参考游戏:《Axiom Verge (公理边缘) 》
🤔 体验感官反问,即“觉得是虫子其实不是”,参考游戏:皮克敏系列
🤔 以bug为叙事主体,参考游戏《Pony Island(小马岛 )》,《勇者斗幺蛾》
🤔 让游戏体验感觉是bug,参考游戏:《level devil》,《8号出口》
🤔 打破第四面墙或作为bug测试员,参考游戏:《史丹利的寓言 The Stanley Parable》,《Grey-Box Testing》
🤔 生物学特性,这个很多就不列举了,甚至以虫子为主角的游戏,理论上也符合比赛题目要求。
…………………………
🤣 然而,获得了过多的参考反而不是好事情,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大大压缩了创新方向探索勇气,因此昨天我们直接选择睡个好觉,今天上午美术同学的一连串的微信弹幕霸占了我的手机屏幕,当我阅读完毕,感觉真是一个好想法,虽然还是属于元素改变,但是对bug的解读跳出了原有思维框架。
但是这个方案经过白板上的模拟之后,实现难度颇高,最主要是我们没有做过类似的尝试,而且谜题设计仅有我们俩人很难完成。这个方案没有放弃,也没有继续进行,直到出现了最好的方案,因为美术同学对于🐛bug的解读,发散出来了合适方案,终于在今天下午我们越讨论越兴奋,对最新的方案非常满意。🥳
就决定是它了[表情_微笑]
我去搞定程序原型,美术同学搞定设定和视觉艺术,开干!
----
今天的记录就到此,如果你喜欢我的日志,不妨点赞支持,谢啦 [表情_狗头]谢啦[表情_狗头]
TapTap
12
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