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介绍
《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中文译名:时空轮回,港台译名:Ever17:时光之羁绊)是知名游戏公司KID推出的悬疑ADV游戏,也是《infinity》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本作最初于2002年8月29日在日本PS2平台发售,之后在2003年5月本作登录PC,同年11月在DC平台发售。本作的剧本依然是由打越鋼太郎(共通线/八神可可线)、笹成稀多郎(小町鸫线/茜崎空线)、中澤工(田中优线)、梅田伸明(松永沙罗线)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原画更是由橘秀樹、滝川悠、bomi、川村敏江、松尾ゆきひろ五位老师共同担任,前作《Never 7 》的音乐负责人阿保剛再次出任续作《Ever 17》的负责人,而主题曲创作则是交由志倉千代丸(词、曲)、吉原かつみ(词)、磯江俊道(词)三位老师共同创作。由于前作的热烈反响,KID决定在续作《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投入更多的精力,而这样顶级的团队打造出的作品,也无愧于神作之名。
注意:本次登录steam平台的是2011年12月1日发售于XBOX平台的《Ever17 Remake》的重制版本,原画由滝川悠担任。补完了设定与剧情,修正了一些BUG与不清不楚的地方,把剧情圆的更合理了,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完善了过去被人诟病的地方,却又出现新的本可以避免的神棍剧情,即使不多却让人遗憾《Ever17 》仍然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以下测评仅根据原版撰写。对于steam平台这个版本更多的是补票推荐,如果想体验神作还是去玩原版。
游戏特点
《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与大部分的ADV冒险游戏不同的是,本作采用了双主角设定,一位是大学生仓成武,另一位是神秘的失忆少年。玩家在进入游戏后会选择其中一人作为主角开始游戏,而没被选择的角色则会作为次要角色出现在游戏中。由于两位角色的身份背景或者说性格特点完全不同,所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两位角色会有完全不同的剧情发展和可攻略角色,失忆少年可引发田中优,松永沙罗的剧情,仓成武则激活小町鸠,茜崎空的剧情。想要完整的了解整部作品的剧情需要玩家两位主角的路线全部通关才行,这里建议先以仓成武作为主角开始游戏。在完成四条主线后(即完成四条主线的Good Ending),八神可可篇的终极剧情才能被触发,可可篇会把故事中支离破碎的谜团一一解明,让整体剧情迎向终章。重制版新增的新路线BW篇,可可篇通关后即可进入。主要交代了17年事故发生前后研究所里的情况,BW召唤计划的部分准备过程,计划成功后所有世界都被整合为大团圆结局。除了临近尾声时把BE也强转为好结局这种极度神棍的剧情外,基本上很值得老粉丝们一看,都是背景和故事上的补完。
本作《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与前作《Never7-the end of infinity-》和续作《Remember11-the age of infinity-》 是在同一时间轴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部独立的故事。对于没有接触过前作的玩家来说,本作虽然沿用了世界观但是不影响新玩家游玩。
剧情介绍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近未来(因为原作首发于2002年)2017年5月1日,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仓成武来到海洋主题乐园“LeMU”,这是一座位于水下51米的深海海洋游乐园,时间来到12点51分,由于事故仓成武与其他六人被困在了这个游乐园中,由于是水下封闭环境,食物、水、氧气都随着时间在不断的流逝,大约在119小时后整个海洋游乐园LeMU”将会彻底毁掉,被困的所有人都将命送大海。厚厚的玻璃窗外,是深邃的黑暗……在封闭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内几个人不断地寻找着出路。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克服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之间的情谊也不断加固。不知道这应该是爱情还是友情。然而,在感情不断加深的同时,死的期限也在不断逼近。事件的全貌在逐渐地被揭开。在无数多个的可能性中。一点一点地被揭开。所有的事实,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聚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无法想象的绝境中,等待着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在这里又能够获取什么呢?失去的将会是什么?一切取决于玩家能否解开各种谜团。
核心玩法
作为悬疑作品的一座高峰,《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以下简称Ever 17)最精彩部分的无疑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的在用诡计迷惑玩家,至少我认为整部作品都是围绕这个诡计来搭建的。与大部分的悬疑推理作品不同的是,Ever 17并不是从剧本层面上构建一个复杂精妙的逻辑,而是从文字类游戏的底层,也就是运作原理上出发,用玩家的常识与惯性思维去限制和误导玩家自己。无论是“第一人称主角视角”,还是“选项会影响一个故事往不同方向发展”,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文字冒险游戏的特征,都被制作团队拿来当做诡计的一部分来利用。首先是双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这个设定很方便玩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剧情,并且也能更多的揭示被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但是这样的设定正是制作团队给玩家的一个迷惑性的设定,既然你已经从多角度看到了故事并很容易让你发现了一些真相,那么你是不是就会忽略一些更重要的真相,所以这就是制作团队给玩家制造的一个“盲点”。同时,本作还刻意将“选项”产生的“差异”以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展现给玩家看,将玩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可可与沙罗身上,从而忽视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蝴蝶效应”。而正是这些“难以察觉”的“蝴蝶效应”,在本作的最后结局造就了整场诡计的最高潮。其实在优线的时候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部分玩家可能已经隐约察觉到这可能并不是什么时间轮回,而是线性时间下重复的情景模拟。这个结论其实挺接近真相的了,但也只是停留在剧本层面的线索上,并没能触及核心。直到最终篇,压抑着的情绪以及所有的谜团因果全都集中爆发,带给玩家的惊喜与震撼足以吹散之前20多个小时积蓄在心中的各种不满。
不足之处
但是说实话这几位老师写感情线总感觉差点意思,虽然前置主线是为最终篇章埋下的伏笔,但是20多个小时的漫长的日常剧情,对很多玩家来说有些折磨。可可线通关True End后再来回顾,或许会感叹其中埋藏了如此多的细节与伏笔,但是实际游玩很难保持专注,即使使用已读跳过功能还是会很费时间,而且还容易错过有用的关键内容,很消磨游玩热情,这也是大部分玩家对于前20小时的印象。作品中虽然引入了不少科学原理和概念,什么高维空间、阿基米德原理之类的,小白可能会被唬住,但实际上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会知道很多地方其实并不严谨。不过这也不是标榜硬科幻的游戏,倒也不必太过纠结这个。
总结
任何一个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因为它的产生背景、制作人都是被时代背景局限的,因此一个真正“完美无缺”的满分作品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这个2002年的作品,将meta要素和叙事诡计结合地如此巧妙,并且大胆利用游戏性本身将剧情合理呈现出来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并且启发了大量后来者的作品,称之为神作并不为过。
《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中文译名:时空轮回,港台译名:Ever17:时光之羁绊)是知名游戏公司KID推出的悬疑ADV游戏,也是《infinity》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本作最初于2002年8月29日在日本PS2平台发售,之后在2003年5月本作登录PC,同年11月在DC平台发售。本作的剧本依然是由打越鋼太郎(共通线/八神可可线)、笹成稀多郎(小町鸫线/茜崎空线)、中澤工(田中优线)、梅田伸明(松永沙罗线)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原画更是由橘秀樹、滝川悠、bomi、川村敏江、松尾ゆきひろ五位老师共同担任,前作《Never 7 》的音乐负责人阿保剛再次出任续作《Ever 17》的负责人,而主题曲创作则是交由志倉千代丸(词、曲)、吉原かつみ(词)、磯江俊道(词)三位老师共同创作。由于前作的热烈反响,KID决定在续作《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投入更多的精力,而这样顶级的团队打造出的作品,也无愧于神作之名。
注意:本次登录steam平台的是2011年12月1日发售于XBOX平台的《Ever17 Remake》的重制版本,原画由滝川悠担任。补完了设定与剧情,修正了一些BUG与不清不楚的地方,把剧情圆的更合理了,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完善了过去被人诟病的地方,却又出现新的本可以避免的神棍剧情,即使不多却让人遗憾《Ever17 》仍然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以下测评仅根据原版撰写。对于steam平台这个版本更多的是补票推荐,如果想体验神作还是去玩原版。
游戏特点
《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与大部分的ADV冒险游戏不同的是,本作采用了双主角设定,一位是大学生仓成武,另一位是神秘的失忆少年。玩家在进入游戏后会选择其中一人作为主角开始游戏,而没被选择的角色则会作为次要角色出现在游戏中。由于两位角色的身份背景或者说性格特点完全不同,所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两位角色会有完全不同的剧情发展和可攻略角色,失忆少年可引发田中优,松永沙罗的剧情,仓成武则激活小町鸠,茜崎空的剧情。想要完整的了解整部作品的剧情需要玩家两位主角的路线全部通关才行,这里建议先以仓成武作为主角开始游戏。在完成四条主线后(即完成四条主线的Good Ending),八神可可篇的终极剧情才能被触发,可可篇会把故事中支离破碎的谜团一一解明,让整体剧情迎向终章。重制版新增的新路线BW篇,可可篇通关后即可进入。主要交代了17年事故发生前后研究所里的情况,BW召唤计划的部分准备过程,计划成功后所有世界都被整合为大团圆结局。除了临近尾声时把BE也强转为好结局这种极度神棍的剧情外,基本上很值得老粉丝们一看,都是背景和故事上的补完。
本作《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与前作《Never7-the end of infinity-》和续作《Remember11-the age of infinity-》 是在同一时间轴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部独立的故事。对于没有接触过前作的玩家来说,本作虽然沿用了世界观但是不影响新玩家游玩。
剧情介绍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近未来(因为原作首发于2002年)2017年5月1日,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仓成武来到海洋主题乐园“LeMU”,这是一座位于水下51米的深海海洋游乐园,时间来到12点51分,由于事故仓成武与其他六人被困在了这个游乐园中,由于是水下封闭环境,食物、水、氧气都随着时间在不断的流逝,大约在119小时后整个海洋游乐园LeMU”将会彻底毁掉,被困的所有人都将命送大海。厚厚的玻璃窗外,是深邃的黑暗……在封闭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内几个人不断地寻找着出路。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克服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之间的情谊也不断加固。不知道这应该是爱情还是友情。然而,在感情不断加深的同时,死的期限也在不断逼近。事件的全貌在逐渐地被揭开。在无数多个的可能性中。一点一点地被揭开。所有的事实,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聚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无法想象的绝境中,等待着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在这里又能够获取什么呢?失去的将会是什么?一切取决于玩家能否解开各种谜团。
核心玩法
作为悬疑作品的一座高峰,《Ever 17 - The Out of Infinity》(以下简称Ever 17)最精彩部分的无疑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的在用诡计迷惑玩家,至少我认为整部作品都是围绕这个诡计来搭建的。与大部分的悬疑推理作品不同的是,Ever 17并不是从剧本层面上构建一个复杂精妙的逻辑,而是从文字类游戏的底层,也就是运作原理上出发,用玩家的常识与惯性思维去限制和误导玩家自己。无论是“第一人称主角视角”,还是“选项会影响一个故事往不同方向发展”,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文字冒险游戏的特征,都被制作团队拿来当做诡计的一部分来利用。首先是双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这个设定很方便玩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剧情,并且也能更多的揭示被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但是这样的设定正是制作团队给玩家的一个迷惑性的设定,既然你已经从多角度看到了故事并很容易让你发现了一些真相,那么你是不是就会忽略一些更重要的真相,所以这就是制作团队给玩家制造的一个“盲点”。同时,本作还刻意将“选项”产生的“差异”以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展现给玩家看,将玩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可可与沙罗身上,从而忽视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蝴蝶效应”。而正是这些“难以察觉”的“蝴蝶效应”,在本作的最后结局造就了整场诡计的最高潮。其实在优线的时候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部分玩家可能已经隐约察觉到这可能并不是什么时间轮回,而是线性时间下重复的情景模拟。这个结论其实挺接近真相的了,但也只是停留在剧本层面的线索上,并没能触及核心。直到最终篇,压抑着的情绪以及所有的谜团因果全都集中爆发,带给玩家的惊喜与震撼足以吹散之前20多个小时积蓄在心中的各种不满。
不足之处
但是说实话这几位老师写感情线总感觉差点意思,虽然前置主线是为最终篇章埋下的伏笔,但是20多个小时的漫长的日常剧情,对很多玩家来说有些折磨。可可线通关True End后再来回顾,或许会感叹其中埋藏了如此多的细节与伏笔,但是实际游玩很难保持专注,即使使用已读跳过功能还是会很费时间,而且还容易错过有用的关键内容,很消磨游玩热情,这也是大部分玩家对于前20小时的印象。作品中虽然引入了不少科学原理和概念,什么高维空间、阿基米德原理之类的,小白可能会被唬住,但实际上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会知道很多地方其实并不严谨。不过这也不是标榜硬科幻的游戏,倒也不必太过纠结这个。
总结
任何一个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因为它的产生背景、制作人都是被时代背景局限的,因此一个真正“完美无缺”的满分作品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这个2002年的作品,将meta要素和叙事诡计结合地如此巧妙,并且大胆利用游戏性本身将剧情合理呈现出来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并且启发了大量后来者的作品,称之为神作并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