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二创苏轼
#无悔华夏大唐 #无悔华夏
如果李冰功败垂成
蜀郡守李冰站在玉垒山畔,脚下是奔腾咆哮、喜怒无常的岷江。江水时而在灌县一带泛滥成灾,吞噬田舍人畜;时而又水量不足,导致成都平原赤地千里。治水,是秦王交付的重任,更是关乎万民生死的天大事。他没有急于动工。带着儿子二郎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工匠,他沿着江岸一路勘察,足迹遍布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他们观察水势,记录水文,向当地羌人、渔夫请教。方案在无数次争论和实地验证中逐渐清晰:不能再一味加高堤防堵截,必须分
如果信陵君挥师抗秦
信陵君魏无忌坐在邯郸城的府邸中,窗外是欢呼的人群。窃符救赵,击杀晋鄙,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他的声威达到了顶点。各国诸侯纷纷派遣使者,欲推他为合纵之长,共同抗秦。他的兄长魏安釐王,却在国内深感不安。弟弟的威望远远超过了自己,那支能调动魏国精锐的兵符,更是悬在王权之上的利剑。魏无忌沉浸在救赵成功的荣耀和诸侯的推崇中,但内心深处的不安也日益滋长。他深知已触犯王兄大忌。门客们意见纷纭,有的主张借此机会联
如果钟无艳止于谏言
齐宣王的宫殿里,歌舞升平。群臣皆知大王好色,进献的美人如云。而当无盐邑之女钟离春(钟无艳)求见时,引起的却是一片哗然与窃笑。她容貌极丑,“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年逾四十未嫁。然而,她直视王座,毫无怯意。她并非来献媚,而是来陈述危局。她掷地有声,直言进谏:“殆哉殆哉!”继而痛陈齐国面临的四大危难:西有强秦虎视,南有楚国之患,国内奸佞当道,大王沉湎酒色,不恤国政,不立太子,江山危
如果齐姜乾纲独断
齐桓公的宫廷钟鸣鼎食,霸业正炽。而在这荣耀的顶点之下,夫人齐姜却嗅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腐朽气息。桓公老了,昔日的英明果断渐渐被暮年的昏愦与固执所取代。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开方弃亲,这些谄媚之徒围绕左右,投其所好,权力日益膨胀。管仲已逝,朝中再无足以压制他们的力量。齐姜不是没有劝谏过。她以夫人的身份,曾多次在帷帐之间、宴饮之余,委婉地提醒桓公要远离佞臣,提及管仲临终的遗言。桓公或敷衍一笑,或不耐烦地
如果韩非子得遇明主
韩国公子韩非坐在西行的囚车里,车厢颠簸,如同他动荡的心绪。他的著作已先他一步传入咸阳,嬴政读罢《孤愤》、《五蠹》,拍案叫绝,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不惜发兵攻韩,索要此人。然而,真正踏入秦宫,韩非感受到的不是知遇的暖意,而是无处不在的、冰冷的杀机。老同学李斯的目光闪烁,藏着嫉妒与恐惧,他深知韩非之才远胜于己。姚贾等受其文章抨击的权臣,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嬴政欣赏他的学说,
如果豫让舍义求生
晋阳城残破的宫墙下,弥漫着赵襄子胜利后的肃杀之气。豫让蜷缩在一条散发着腐臭的暗渠里,冰冷的污水浸透了他破烂的衣衫。智伯的头颅已被赵襄子漆为饮器,那景象如同梦魇,灼烧着他的眼眶。复仇的火焰在他胸腔里疯狂燃烧,几乎要将他这具残躯焚毁。他第一次行刺失败,赵襄子感其义而释之,这份宽容比任何酷刑都更令他感到刺痛。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他复仇行为的徒劳与悲怆,却又将他牢牢钉死在“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之上。他做出
如果东方朔位列公卿
东方朔站在武帝朝堂的角落,脸上挂着那副惯有的、看似玩世不恭的笑容。周围的大臣们或慷慨陈词,或谨慎进言,他则时而插科打诨,时而讲个荒诞不经的奇谈,引得武帝哈哈大笑,也招来同僚鄙夷的目光。他们视他为俳优,一个依靠滑稽言行取悦皇帝的弄臣。他心中明镜一般。他知道在这位雄才大略又刚愎多疑的帝王麾下,直言极谏者如汲黯,常碰得头破血流;曲意逢迎者如公孙弘,却能平步青云。他选择了第三条路——以一种看似荒唐的方式
如果卓文君决绝离去
临邛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被传唱得如同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然而那酒肆的烟火气,却远非琴曲中那般浪漫。私奔的激情褪去后,是冰冷的现实。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掉首饰,换来这处简陋铺面。她站在炉前温酒,纤纤玉手被柴火熏得粗糙,华美的锦缎换成了粗布衣裳。市井之徒的调笑、族人鄙夷的目光、每日的锱铢必较,无一不在磨损着她曾经骄傲的心气。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终于得遇帝王赏识,一飞冲天。荣华富贵骤然归来,
如果张汤急流勇退
御史大夫张汤的府邸永远弥漫着一股冷冽的气息,如同他掌管的律法。他深得武帝信任,并非只因酷烈,更在于他总能精准地体察上意,将皇帝的意志转化为严密而残酷的条文。他修订律法,铸就“沉命法”,严惩豪强,手段酷烈,朝野侧目。他像一把淬炼精准的刀,武帝手握刀柄,指向哪里,他便斩向哪里。他并非没有敌人。那些被他打压的权贵、被他严法处置的官员,怨恨如同地底暗火,默默积聚。他们等待着这把刀出现裂痕,或者,握刀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