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取夜雨 中国式家长 的评价

竹取夜雨
2018/10/20
期待
评价历史
设备
三星Galaxy S5
虽然制作人有说“《中国式家长》是一款现实主义的模拟游戏。”但我却认为,《中国式家长》游戏的本质是在浪漫主义中寻找现实。
《中国式家长》一经发售,便获得了不小的反响,steam88%的好评率与国区销量前三的优异成绩无不在印证这一点。且不谈在B站有数位知名up主的无偿游戏实况,光是在taptap,便在短短半个月内收获了接近百万的手游预约与4k+评论。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自然是离不开游戏本身,那么,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独立游戏究竟是如何在没有动用大量的宣传手段的情况下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呢?
答案便是游戏的题材正中了现实社会的靶心。
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自我出生记事以来一直是一个很复杂也很具有影响力的话题,有如“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教条主义”“学生压力过大”“高分低能”等名词也经常出现在学生与家长的视野之中,然而,有关部门与教育局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非是找一些陪衬来顶罪,弥补国家教育的失职。武侠小说丶电子游戏丶早恋丶以及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手机游戏都是很好的例子。
最近几年,有关教育的探讨似乎销声匿迹,但它却从未走远,它从电视节目与记者采访中退居幕后,但依然流传于学生的抱怨与诘问之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反应现实的。虽然游戏不是文学,比不上文章与诗歌,所谓“第九艺术”也仅仅是诸位玩家的一厢情愿。但不得不说,国内有关教育问题的作品中声名远扬的,恰恰是所谓教育学家所批评唾骂的游戏。
有点讽刺,对不对。
《中国式家长》在发售之前,可能名不见经传,但我依然机缘巧合之下听说了这部作品。
光听名字给我的感觉便是这应该是一个以压抑的氛围来阐述哲理,反思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折射现实的偏严肃向作品。
但发售过后通过老菊的游戏实况,我才慢慢意识到我的想法可能完全是错误的。
这清奇的画风和什么压抑的游戏氛围吊毛关系都没有……
这游戏实质上是一个画风可爱轻松休闲难度适中老少咸宜的养成游戏……
有关游戏性实在是乏善可陈,三消玩法自然也玩不出来什么花样,在我没有充分了解之前,总觉得这是个平平无奇的游戏。
然而,峰回路转,一系列表情包的出现以及有如“安排”等时下最热门的网络词汇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一些惊喜,也拉进了距离。
可它……貌似并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玩着一些烂梗。
到了面子对决那里,满弹幕都是“真实”“过于真实”“卧槽这不就是我妈嘛”,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于是乎,许多玩家在亲自游玩过后,抑或是像我一样的云玩家看过实况过后,便会给这款游戏打上一个“真实”的标签,然后再向朋友们介绍这款游戏的时候,也少不了一句“极度真实”或是其他大差不差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我们都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呢?
毕竟《中国式家长》,看起来根本就与真正的现实相差甚远。
比如表情包一样的人物面孔。
比如不会说话却能和女同学聊天的王呆物。
又比如某些逻辑上的矛盾,无论第几世代丶周目几,女友永远是汤金娜丶席梦来那几个世袭制女友。
因为在表面上的真实背后,更重要的是灵魂上的真实。
虽不形似,但神似。
制作组舍弃了很多一个游戏看起来必不可少的要素,却在不胜枚举的地方放上一些能够引起玩家共鸣的丶能让玩家拍着桌子喊到“真实”的小机关。
比如面子对决,比如春节红包,比如班干部竞选。
比如五三高考,比如黄冈密卷,比如父母的期望,重点中学与学区房。
这些每个学生或者每个人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事情,被具现到了一个看似脱线的游戏当中,但却并没有让游戏的主基调与气氛发生偏转,而是服务于游戏本身。
我们看着屏幕那一头的角色穿着宽宽大大的校服扮演着你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变的木质课桌和层层叠叠的卷子,刻画的十分深刻。
就连我这个高一学生,也时常在游戏的某个过程会心一笑。
就如同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一般,莎士比亚也说,每一个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
接着我们开始认为这游戏有点意思了,在心中笑骂这什么沙雕游戏。
然而随着高考完毕剧情的戛然而止,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好似做了个梦,刚刚睡醒。
好似看了场电影,刚刚散场。
然而,却又有一种砭骨的寒意散布全身。
于是,游戏的内核也随之显露。
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对游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不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却都是穿着运动服,做着广播体操,在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广播中度过青春的吧。
一个个细节,一帧帧场景,看似是反讽,但说到底,是在反讽什么呢?
家长?学校?还是社会?
与其说是反讽,不如说是一种戏谑。
在一个浪漫主义的架空世界中对现实的戏谑。
1080
32
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