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列国志推演局内图标讲解(1)
#大周列国志攻略 这这篇攻略将会是非常水的一篇,因为要讲的这些图标只要你点进去基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我还要讲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忽略这些图标。 第一个图标是立太子的国本问题,除非你是要等个别历史人物出生出来再立太子,不然我会建议你立刻明立储君,万一你忘了的话,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第二个图标就是城池没有县令,这个一般年初放庶士就可以了,不过城池管理费和县令的工资都是成反比的。我看到过太
大周分封宗室事件一图览
感谢QQ@2041491947的事件信息提供[表情_致敬]。 如有其他事件信息,请联系作者并汇报[表情_致敬] ---- 触发原因: >本人推荐选择“更立储君”,只是换个储君和多了10点猜忌。[表情_举手]如果事件后废掉储君再立之前的。 正统变化为+10-20+5=-5 猜忌变化为+10+20-5=25 这么看下来影响并不是很大(稳定高的话这点猜忌降低的稳定可以忽略不计)[表情_吃瓜] >选“分封
太学系统说明
本帖也算是对本次布衣卿相更新的太学系统进行简单的整理,希望各位玩家能多多参与并讨论: 开启条件 当玩家爵位为帝爵、阶段为国族阶段,即可开启太学系统。通过学派推演中的著经立传获得太学教材,便可制订招生标准、学制等规则,进行批量的人才培养。 察举制 势力处于国族阶段时,即可使用察举制。当郎署有空位时,我方拥有爵位的庶室家族中没有官职与任务、非门客、非郎官、非家主的成年男性可被察举。每年1月系统将根据
利用地域文化机制在大地图中玩到蛮族流派
(本攻略实用性不大,主打娱乐玩法) 1.在任意一个存在蛮族势力的剧本里选择处于方国阶段的国家进入游戏 2.用迁都,迁徙等方式让首都位于蛮族文化区内(注:在此之前必须确保对应的蛮族系统已开启,未开启蛮族系统则不会存在蛮族文化区,如假若象雄系统未开启,则不会存在象雄文化区) 3.来到流派界面,随便选择一个非当前主流的流派,然后点击确认 4.回到朝堂界面,我们的主流文化就变成首都所在的蛮族文化区对应的文
一月二帝皆崩卒,汉亲朝臣皆无主九州万方惧恐悚,只求英雄扶大厦
汉孝昭皇帝刘弗陵继皇帝位次月意外崩卒,群臣遂推举:大汉大司马·大汉大将军 大汉代王·关中郡守·雍州刺史 宗伯·先世宗孝武皇帝长子刘据于都邑继位改元永昌。 帝据继位当日亦不幸崩卒,群臣上谥曰:圣皇帝。又举世宗孝武皇帝孙刘贺继位 #大周列国志 #大周列国志三皇五帝 #大周列国志攻略 #游戏安利 #游戏推荐
大周外出打猎事件一图览
本人收集事件时发现外出打猎事件已收集好但忘发了,故发。[表情_草][表情_草][表情_草] ---- >选项本人推荐“练兵为主”。“练兵为主”可以给全军士气+10,能减少点粮食支出(前中期很好用) >“无暇及此”则是三项正面buff(虽说根本没啥用,有用吗,如有?! >“立威为主”更是逆天,纯debuff。 ---- 省流:什么辣鸡事件(虽说练兵为主还行,不过我全军满士气,有用个🥚)。碰到了吗?如
学派推演各个运动类型说明
自三皇五帝版本更新以来,大周便推出了学派推演功能,时至今日,拥有技术推进、国老献诗、著经立传、学派交流四大功能,在此,应群友要求,进行整合说明: 技术推进 阶段限制:全部阶段解锁 功能说明:用于推进技术系统进度,从而结束相关技术(通过学府——技术查看) 效果相关:技术推进最终效果与人物的工程属性总和、书籍的流派与其政策能力数量、势力都城的技术水平、技术推演进度有关。 加成详细: 单个研究人员给的加
宗庙谥号系统内容整理
本次夏乐商祀版本更新中,大周谥号系统进行了重构,同时升级现有的祭祖功能以及新增宗庙功能。君主获得谥号后,其牌位会被供奉在宗庙中。玩家可以设立庙主,通过祭祀获得庙主谥号的对应效果。下面将宗庙谥号内容进行简单整理: 尊号谥号条件说明 开局设置开启阶段系统的情况下,处于方国阶段则会获得尊号;关闭阶段系统的情况下,公元前1600年后到公元前1042年则会获得尊号。 当我方当前爵位为帝时,尊号为“帝”字+本
典章国制全部官职作用及其加成
前言:由于本次版本更新,部分官职有所调整,于是本人对之前的动态进行修改,结果误操作导致删除了,只好重新补一份[表情_豹哭] 首先是各个阶段对于的流派系数以及心性系数,通过下图可判断各个流派人才对应能力最大值为多少。 其次便是朝堂官职的,下图包括当前版本所有朝堂官职的作用及其最大加成,如图所示: 通过参考上图可判断各个官职放置朝臣的优先度,优先任用高属性朝臣担任重要官职。 其次是地方官职的,下图包括
陶唐万年,伊祁万年,帝尧万岁!
公元前2095年,陶唐氏55年,77岁的先君禅让于贤明仁德的族子放勋,是为帝放勋。 同年十有一月冬,帝放勋同时之大国,太典氏苗裔: 共工氏,神农氏,伊耆氏。 少典氏苗裔: 有熊氏 同唐皆帝喾(帝俊)高辛氏苗裔: 凤鸿氏 会于洛邑众氏部首早皆有畏服陶唐之意, 今又得见帝放勋知其仁义,遂共尊帝放勋为天下共主,闻此事余小部者众皆同举帝放勋为主。 帝知弗能不允,故承天道,顺民意乃践天子位,为中